《西游记》开篇中描述了一段情景:

石猴,给猴群找到了一个不用再风餐露宿的地方——水帘洞,带领着猴群过着早游花果山,夜睡水帘洞,衣食无忧的生活。不需要担心什么猛禽野兽,也不需要受谁管教的生活。

一日,猴群正在照常的吃喝,石猴突然悲痛的大哭,大家都不解,他是美猴王,有小兵,还有优渥的居住环境,为什么突然悲痛的哭泣,石猴道:“不知道能这样活多久,哪一天又死去”。经过一只老猴子的劝导,他开始去寻求长生不老之道。

在他扮成人的样子,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过程中,他忽然发现大家都在忙着追求名利、财富。富的想要更富,有权的想要更上一级,但无人对生死有所关注。看到这里,我就在想马老师之前说过一个人是不可能害怕死亡的,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到底死亡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又有什么害怕一说,与其说害怕死亡,到不如说真正害怕的是失去关系。

我回顾自己28年的时段里对于死亡的认知,发现它是随着经历在发生变化的。

第一次对死亡有印象,是四年级夏天一个周末,我的两个同班的童年玩伴,他们俩一起去河里玩水,然后就被淹死了。当时班级里流传着各种版本,有的说是被水草缠住,有的说是被水鬼拉下水,其中一个玩伴的表妹给我们描述她表哥尸体被打捞起来,用厚厚的被子盖着,整个身体被水泡的大大的,但身体像是冰块一样硬。

 

所以对于死亡,我的印象就像是冰块一样扭曲变形的尸体。

第二次对死亡的印象,一天晚上我已经睡了,家里的座机突然想起来,爸爸接通之后,说是我大姑母死了,挂完电话之后,我听到的是窗外梧桐树上猫头鹰的叫声“哦”“哦”,感觉就在我们家窗前叫了一夜。

在那之后,对于死亡,我的印象就是猫头鹰落到谁家窗前叫,谁家就会死人。猫头鹰就是死亡的使者。

第三次对死亡的印象,在我家楼前那一排梧桐树下,停放着一具尸体,看不清楚样子,一块白布遮盖着,身边一个人也没有,路过的人都绕道走。

对于死亡,我的印象就是一块白布、孤零零地被放置、躲避。

第四次对死亡的印象,外婆即将死去之前的形态,肌肉萎缩,眼睛和脸颊凹陷,无法进食,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陷入到沉睡状态中,或是呻吟,大小便失禁,需要人为用手指把肛门里仅有的粪便抠出来。

对于死亡,我的印象就是留着脓血、残缺的屁股,和枯瘦的身体。

第五次对死亡的印象,是清晨去外公房间,前一秒还在小声询问他要不要喝水,他点了点头,后一秒转身出去倒一杯水,再进来时,母亲告诉我“外公走了,打电话通知亲戚”,然后看着外公安静的躺在床上,和前一秒没有任何不一样的地方,就像是睡着了,只是没有了呼吸、

所以死亡,对于我而言就是睡着了的状态。

第六次对死亡的印象,是寒冬的深夜,在一个院子里,一边摆放着爷爷黑色棺木,另一边三五人围坐在一堆燃烧炽烈的火红柴火旁,和白日里5-6个女性亲戚过一会儿跪着扶着棺木仰面大哭,一些人在旁边在劝在拉的‘热闹’情景相比,深夜里才更加认定爷爷已经去死了。

所以死亡是热闹的,活着的人热闹,死去的人孤独。

这样想来,一个人对死亡的恐惧,除了是怕失去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过往经历中,死亡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多少现实印记。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永久免费心理咨询

从站姿走姿了解人

用细节去感动别人

眼神背后的秘密

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状态

从言谈探究内心

让我们爱上阅读

别忘了展现你的亲和力

不要自寻烦恼

通过兴趣爱好了解一个人

学会幽默很重要                                              

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经常反思自己,并培养自知之明                                                        

坦然面对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确面对逆境

做个自信的人

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的九个建议

引路才是行善的最高境界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学会幽默很重要

克服猜疑心理

10条经典的交往心理学

与人品好的人相处才能提高自己!(深度好文

经常反思自己,并培养自知之明

树立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