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该案中,访客父母在离婚前时常吵架,父母一吵架,母亲就和父亲分居,和他一屋睡觉,儿时的他非常高兴,搂着妈妈入眠,同时母亲在吵架之后也需要安慰,就这样母子相拥而眠,直至父母离婚,直至17岁。
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心理性欲发展的五阶段。其中性器期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5岁或6岁左右,作为儿童型冲突体验的结果以及这些冲突得到解决的手段,超我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在本我的驱动下,男孩在性器期产生对母亲的乱伦欲望。这种欲望称为俄狄浦斯情节。经过这一阶段自我能够判断行为的现实后果,并认识到会遇到竞争对手既父亲的反对。男孩还认识到,如果和父亲公开竞争,他会失败。
他开始担心父亲会阉割他,以防止他称为将来争夺母亲的竞争对手---这种现象称为阉割焦虑。男孩通过认同父亲来解决这一困境。这使男孩至少从象征意义上可以像父亲那样与母亲做爱。作为认同的过程的一部分,他开始接受父亲的信仰和价值观,他开始发展超我。该案中,访客6岁时父母离婚,他不必再害怕父亲,因此缺少认同父亲这一成长过程。之后到了生殖期阶段,即始于青春期,之后延续一生,在这一阶段里,两种基本驱力推动着个体:性和攻击。人的身体产生性欲(力比多)和攻击能量。健康个体通过社会允许的渠道释放这种能量:和适宜年龄的异性成人建立性关系,运动,职业发展等等。
如果人们未能找到这些出口,能量就会不断积聚,直到无法容纳而在潜意识的引导下,以某种不可控制的方式释放出来。该案中,访客没有经历与母亲分床、分屋的阶段,没有接受早期性教育,青春期性的发育,母亲一直未再婚,一直与母亲同床裸睡等等因素,积蓄的能量以不应该的方式释放,导致了痛苦的产生。
该案例适宜家庭疗法,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该案中,父亲的缺失使得这对母子角色混乱,儿子在不经意间充当了丈夫的角色,母亲充当了女朋友的角色。治疗时必须认清当前存在问题,认清各自的角色。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家庭往往会努力使整个家庭保持原样,母子相依为命十几年,分离是痛苦的,幸运的是,访客前来寻求帮助的事实,表明了他想有所改变的意愿,咨询师对家庭的治疗会促进这一改变的发生。然而,真正的改变往往又不被那些希望改变的人们接受,所有的人都有回到惯常的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倾向,熟悉的事情或行为方式会让他们感到更舒服,这就需要咨询师和访客家庭不断的共同努力。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前出现的问题是过去的某些环节的循环再现。问题源于某些未澄清的原生家庭事件,尤其访客和自己母亲成为未分化的团体。
家庭当前的问题源于不恰当的家庭结构、家庭等级或界限划分缺陷等等,在这个家庭里,母亲是家庭唯一的家长,丈夫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这个家庭的界限划分,这对母子需要用理性思维代替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思维。该案例因为无序家庭中双方无法宣泄自己的性欲(力比多)和攻击能量,访客独自承受自己的感觉,他觉得很难向自己的母亲表达这些感觉。
咨询师需要向家庭成员直接说明并表达自己的情感,确认每一个人的感受;要求家庭成员为他们家庭的故事展开新的篇章。在治疗的中会遇到倒退或停滞不前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打破僵局。理解来访者对于改变的矛盾心理。完善并解释家庭发展图;让访客给母亲写信;通过询问访客的原生家庭的哪些模式(尤其是性别模式)是他应该继承的,哪些模式是他应该摆脱的,从而使访者学会把自己同母亲分化,解决母子之间的问题。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