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什么呢?
一个很自然的答案或许是:没有心理疾病。
我们来看看世卫组织给健康下过的一个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状态。”
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是健康的一个维度,那么自然地,没有心理疾病也只会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还意味着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能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
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一表述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心理健康既是一种适应状态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持有一种相对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发展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作为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有它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会不断地调整)。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①认知合理、②情绪稳定、③行为适当、④人际和谐、⑤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这是我国目前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定义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心理健康的五项评价要素,即从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五个维度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但《意见》并未进一步说明这五个评价维度的具体内容,对于其他心理健康评价标准进行简单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种相对简捷的三维度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如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快乐的感受整体上大于痛苦的感受
②他人不感到反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设法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健康还有六项标准说:
201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从自我、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国人心理健康6条标准与评价要素:
①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情绪基本稳定,以积极情绪为主导,能够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对人身、生活稳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
②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要了解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够接受自己。
③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的衣食住行活动,能够利用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
④人际关系和谐
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与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能够接纳他人及交往中的问题。
⑤角色功能协调统一,即行为符合年龄、行为符合环境、实现个人满足
基本能够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等特征,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在社会规范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需要的适当满足。
⑥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保持与现实环境接触,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应对现实,能够正确面对并克服困难。
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七项标准说,这七项标准分别是:
1. 正常的智力水准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正常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智力是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出现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健全的人格是构成人格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发展。
从人本主义出发,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人格的标准:
①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②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④具有现实性
⑤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此外,根据西南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心理健康者具有高稳定性、高兴奋性、低忧虑性、低紧张性、自立、自信、自尊的人格特点。
3.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社会协调性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的和谐状态。社会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②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③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4. 稳定适中的情感反应
心理健康者可以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悲伤、哀愁、忧郁等消极心理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正常情况下可以控制情绪表达的程度,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狂。
5. 健全意志、协调行为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意志是一种特殊的、针对行为活动方面的情感。健全意志与协调行为本质上是一体的,协调行为受健全意志的支配,健全意志又通过协调行为表现出来。我们通过对意志的品质特性的评价来衡量意志的强弱、高低、健全与否,主要有四种品质特性标准:①独立性 ②果断性 ③坚定性 ④自制力
6. 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和谐有以下具体表现:
-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
-
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肆意伤害他人
-
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
在交往中地位相互平等,彼此相互尊重
7.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指人整体的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不完全一致。人在不同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幼儿时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增强,心理活动波动较大;老年期成熟稳定,但情感容易变得忧郁。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①个体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
②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表现出基本相应的心理特征
以上是七项标准说的全部内容。
希望通过对以上“三标准”、“六标准”、“七标准”的介绍,我们能够对“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这一定义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在本文的末尾,小编需要再次强调,虽然心理健康的定义纷繁复杂,但心理健康既是一种适应状态也是一种发展状态的本质含义是被广泛接受的,只有适应而没有发展的心理健康是低水平的心理健康,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只是平衡与适应,平衡被理解为内心无冲突,适应被理解为对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全面。比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的人,由于很少会遇到挫败和冲突,其内心一般比较平衡,但不能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人。又比如,一个在社会上左右逢源、上下讨好,没有坚定的原则的人,虽然他对环境适应良好,但我们同样不能认为他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发展、适应良好的健康状态。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心理测试题目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