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岁的 Keisha 坐在妈妈旁边,看妈妈用剪刀拆一个纸箱。纸箱里是妈妈给她买的新玩具,包装得很严密,妈妈拆了半天都没拆开。
Keisha 在旁边不停地说:「妈妈,你好了吗?我能玩了吗?」
妈妈说:「Keisha,别不停打扰我,你越打扰我我越着急,越着急越打不开!」
Keisha 听完妈妈的话,爬在椅子上默默跟自己说:
「我好想要这个玩具呀,我想跟妈妈说话,因为我想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可是我不能跟妈妈说话,我打扰妈妈的话,妈妈就打不开了。我不打扰妈妈。」
过了一会儿,妈妈拆开了玩具「好了!」,Keisha 拿上玩具开心地玩了起来。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自家娃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候冲着玩具说话,有时候一个人坐旁边碎碎念。孩子到底在跟谁说话呢?家长要不要干预呢?
今天我们就请到教育学博士、有两个孩子的麦圈妈妈跟大家聊一聊。
01Keisha 的自言自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调节情绪」的表现。她「自我说服」自己,不能打扰妈妈,不能太焦急,需要耐心等待。
一个典型的 4 岁孩子,是经常会用自言自语来表达自己的。他们会用语言来表达交际需求,理解不同的情况,并且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了解自言自语之前,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很多家长们常常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行为问题或者情绪经常失控,这是什么原因?
发表在学术杂志 Human Brain Development 上的一项研究显示:
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往往不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有情绪调控问题的孩子,往往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都较差。
假设 Keisha 的语言能力较差,她既不明白妈妈说的「打扰」「着急」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么她很有可能以大喊大叫、哭闹不止、生气、甚至肢体暴力来应对。妈妈呢?当然也就不能再专心拆玩具包装了。
02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他们会跟自己的玩具娃娃说话,会在等待的时候突然唱起歌来,会拿着两个玩具一人分饰两角进行虚拟对话。
这时候不少家长会担心:「这个正常吗?会不会是自闭症的前兆?」
自闭症儿童的其中一项特点,的确有自言自语。但正常儿童的自言自语和自闭症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常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为了满足交际、理解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目的。而自闭症儿童说的则是毫无意义、无法被理解的内容。
因此,表面上虽相似,但仔细听,就会发现他们自言自语的内容,其实正是是两种儿童认知能力的最本质区别。
03正常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情感能力的一大表现。
著名的社会学家维果斯基在 1962 年发现,儿童的 private speech(即自言自语)可以帮助儿童制定计划、引导行为、解决问题。而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反复验证了这一观点。
不过,儿童的自言自语并不一定是说出来的,有时也只在脑子中默念。
2~5 岁的小孩子往往会边做一件事边说出来,比如搭乐高的时候自言自语「我要先这样、再这样,然后这样」;
但再大一点的孩子,往往只会在心中默念一个程序、或者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
自言自语的类型很多,最常见的是「自我引导」式自言自语、「编剧性」自言自语,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Hannah 面前摆着一张纸和几只笔。
她默默的撅着嘴生了一会儿气,对自己说:「不行,我画不好,我不会」。
然后她又问自己:「我真的不会吗?我真的不会吗?」
慢慢地,她想到了什么,坚定地说:「妈妈说想做就能做,不要怕。我觉得我可以的」
然后,她画出了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自我引导式」的自言自语,可以帮助 Hannah 解决问题。「编剧性」的自言自语,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令他愉快的事物上,让他学会「有意义地独处」。
比如,我带麦圈去看医生时,等待时间很长,麦麦会拿着两个超级英雄小人儿默默给他们编对话,一编就是半个小时,内容天马行空,他编得不亦乐乎,也解决了等待太无聊的问题。
04儿童的自言自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积极的行为,不仅不是心理疾病,反而是认知能力成熟、语言能力成熟的表现。
学者们认为,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孩子这样的语言能力。其中有两个最简单的方法,家长应该借鉴:
首先,父母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感。
家长们应该了解的一点是:孩子的情感能力往往是先于语言能力的。简单来说,一个 3 岁的孩子内心体验到了 100 种情感,但他只能说出 10 种。
那家长可以学习下面这个例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出情感词:
妈妈:你别哭了。
孩子:我要睡觉了。
妈妈:你怎么了?
孩子:我要睡觉。
妈妈:你是觉得太累了,难过,还是生气?
孩子:对,我是难过。也生气。
妈妈:是因为爸爸批评了你难过,还是因为爸爸没收了你的玩具难过?
孩子:爸爸批评我,我很难过。
妈妈:你觉得爸爸太凶了吗?
孩子:是的,爸爸太凶了,批评了我,我很难过,我要去睡觉。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体验到了复杂的情感,但说不出来,于是妈妈一点一点帮孩子说出来,进行情感验证,最终让孩子学习到了情感表达。
第二,父母必须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这个是需要父母之间改变交流方式。我看过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有严重情感表达问题的成人进行心理咨询,他说自己的父母就是从小冷战,彼此从不说出真实的感受;
而每次他妈妈跟他生气,他问妈妈怎么了,妈妈都说:「你还不知道我怎么了?你自己好好想吧!」
如果要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感,这样跟孩子交流感受显然只能起负面作用,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再也不会表达情感了。
家长的情感表达,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情感稳定能力非常重要。
没错,人类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情感的体验不需要教,但情感的表达却需要终身学习,而孩子最初的情感表达,更是来自于父母。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孩子心理学 | 降低和孩子说话时的音调 — “有理不在声高”
儿童心理学:通过“设问”“提问”,有效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思维. 十项儿童心理学实验,值得你细细品读!
心理测试题目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