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抑郁、自杀……作为父母最见不得这样的新闻。
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的心理问题,都是长年累月累积的结果……
2018 年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 19.85%。
也就是说,在中国,每 5 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存在抑郁症状。
更吓人的数据还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儿童自杀率已位居全球第一。
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对于孩子来说,和朋友吵架这种小事,都会是她信任感的崩塌。
因为对死亡这件事认识不足,在感到痛苦和无助的时候,想到的却是以死这件事来结束愤怒、伤心、焦虑、害怕、压力等的“心理折磨”。
家长如果没有重视这些心理问题,或者是引导不当,后果有可能是很严重的。借助于好的工具书来帮助孩子,当然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推荐这本《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适合给6-12岁的孩子做心理疏导。这本书不仅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指导家长,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适读年龄:6-12岁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拉鲁斯。
拉鲁斯出版社,是法国老牌的大型出版社,被业内人士称为“百年经典名社”。它的创始人就是皮埃尔•拉鲁斯。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曾经这样说:“一个好的书架上应有三种书:一是福音书,二是拉封丹的寓言诗,三是拉鲁斯百科。”
如果你不知道选哪一类书,选一家百年品牌的出版物,大概率不会错。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孩子解释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书本里整理了法国心理学家卡琳·西蒙妮与孩子的真实交流,甄选了60个小学生提出的有趣问题,紧贴孩子心理。
△卡琳·西蒙妮从事心理学研究25年
按照年龄将问题分为6-7岁、8-9岁、10-11岁这三类,这些问题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学校、家庭、社会交往等方面。
生活中遇到了心理过不去的坎儿,感到不适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得到释怀,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
接下来讲讲它的编排,首先,这本书的分类非常巧妙!
▍按照年龄阶段分类:
分别是6-7岁,8-9岁,10-11岁三个阶段,根据孩子们常见的心里困惑和内心疑问回答问题。
▍按关键词分类:
在书本的背后,可以按情境的关键词检索——
虽然叫“小百科”,但并非字典式的词条。
比如“害怕”下面的分类是:为什么不喜欢一个人睡呢?人为什么会做噩梦?为什么我会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再来,它的内容实操性足够强。
关于孩子突如其来的问题,都可以快速得到解决办法。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有图有文,直接给出答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得到答案。
书中提供的方法足够专业,符合儿童心理发育特征。
不是单纯举例子,而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她的引导方式和回答能给父母一定的启发,先接纳和赞赏孩子的问题,在情感上认同他们的积极思考,在知识上予以恰切的点拨,在方法上进行循循善诱的 启发,在价值观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作为心理专家,作者很好地掌握了回答的度,有的是点到为止,有的是侃侃而谈。
没有一味地说教,哪怕是建议,也是饱含浓浓的接纳和爱的力量。
60个不同年龄的代表性的问题,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呈现和罗列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科学和实用的解读,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共同成长。
这本《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原价88元,涵妈给大家争取到的团购价只要49元!包邮到家!
等不及的朋友,戳下方链接下单
我列举了几个常见问题,对应书本中的回答大家耐心往下翻阅
-01-
注重事实和孩子的感受不说教,也不必迎合
孩子们总是能不负众望,问出一些让咱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对照这套书,我列举几个问题,大家感受一下:
01.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当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时,你会如何作答呢?
其实对于内心脆弱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们提出问题的初衷并不是想要一个十全十美的答案,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忧虑。
沟通是分层次的,成年人沟通的顺序是打招呼—说事情—聊感受—深层次需求。
儿童往往会直接说需求。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重他们看到的事实和感受。
“妈妈照顾妹妹的时间更长”,“老大刚出生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这些都是孩子能观察到的事实,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分析这其中的因果。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又会如何作答呢?
孩子,你认为妈妈更喜欢妹妹,那是因为妹妹比你小,需要更多的照顾。你之所以这么想,也许是因为嫉妒妹妹,你觉得她拥有比你更多的关爱。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向你证明你还活着,还很健康。尤其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
我向你保证,宝贝,妈妈的心是有弹性的,当她拥有更多的孩子时,她的心也会变大。
在妈妈的心中,你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位 置,你的妹妹也拥有同样的位置。也许妈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妹妹,因为她有很多事情还做不好,比如:穿衣,吃饭。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妈妈更喜欢妹妹。因为爱不是通过时间来衡量的。
你要知道,你出生的时候,是非常幸运的,那时候的爸爸妈妈只有你一个孩子。
但是,你的妹妹就不曾享受过这种待遇。不过,妹妹有另外一种福利,那就是她有幸拥有你。
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姐姐,对她来说是一件多么好的礼物啊!
当感到嫉妒令你发狂、无法控制时,你可以去找妈妈或爸爸,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你就会沉浸在“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中。
你也可以时不时站在大人的角度考虑一下。
孩子,父母真的很难将爱平分给每个孩子,并且确保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你将会坚实而有力地成长起来。告诉自己,你是唯一的,父母对你的爱也是唯一的!
这本书给孩子成年人般的对话。虽然你仍然是个孩子,但我把真实的世界呈现给你,我也相信你能读懂。
02.如何找到一生挚爱?
当孩子憧憬爱情的时候,家长和他们去讲学生阶段就是要好好学习,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对浪漫的追求,孩子会很难接受。那怎么回答效果会更好呢?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会告诉孩子:最好不要去寻找。有一天,爱情会出现在你面前,让你始料不及。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你会认出它的。
你会感受到很多事情:肚子里有蝴蝶飞舞,眼睛里有火花,内心充满喜悦,思绪早已游离在空中。此时,你体内的指南针会告诉你:这就是你的一生挚爱,就是他!
这样的回答多美妙,不仅接住了孩子的情绪,还让等待变得极其浪漫。同样是告诉孩子“别着急恋爱”,但是给人的感受显然不同。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懂事”,不愿意考虑他们的感受。其实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在反映真实的心理转态。当你用专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效果就会大不同。
有时候,孩子不光关心自己这个年龄的问题,还想知道,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在关心什么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渴望交到朋友,又有交际潜力的孩子!
-02-告诉孩子们,除了乐于助人
” 我们还需要善待自己 ”
在我们的教育里,总是对孩子说,要懂得分享,要乐于助人,可是有时候难免会忽略了告诉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我们有没有真的考虑过他有什么需求呢?
这是教育里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太注重友善地对待他人,而忘了教给孩子善待自己。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突然问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家长就会手足无措,脑子里没有现成的专业知识,能想到的也只有道德教育。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又会怎么去引导孩子呢?来看两个答案。
01.为什么我很后悔一个人把糖果吃掉了?
你之所以会感到后悔,是因为你很善良,你知道本应该和兄弟们一起分享这些糖果。
只要父母给你零用钱,你就有权自己去买糖果,然后一个人吃掉。这是只属于你的私密时刻,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时刻,能让自己高兴真的是太好了,因为你值得。
02.为什么我待人友善时,自己也感觉很好?
当你对周围人友善,开放自己的内心,你就会很少去关注自己缺少的东西。
当你为别人做了一件事时,对方也想为你做点事。这也会让你感觉很好。
我们常常想待他人友善,对自己却说一些刻薄的话:“我真是个傻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永远都做不到。”
即使你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试着告诉自己温柔一些,就像对待朋友一样。
当孩子对自己不满,甚至是焦虑时,当孩子开始思考该如何对待别人时,都是引入这个话题的好时机。
但是,父母也常常忘记善待自己,因为也没有人教过他们。《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讲的不仅仅是儿童心理,对成年人的心理也有调试的作用。
-03-
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可以多给自己一些体谅 ”
亲子关系里有爱,有疲惫,有松弛,也有心疼......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就是一份24小时的工作,有心甘情愿的时刻,也有很多无可奈何。
同样是讨论发脾气,在回答那些让老师抓狂,和父母生气的问题时,这本书给予了父母更多偏袒。
01.父母为什么生气呢?
这本书会这样告诉我们的孩子。原因一:他们用生气的方式提醒你,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时候父母温柔地提醒可能不起作用,必须发火,才有效果。这也许是你测试父母界限的一种方式。
原因二+解决方式:父母也有可能无缘无故地责骂你,因为他们这一天过得很糟糕。这个时候,请钻到你的“保护罩”里。这对你不公平,这也显示出你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人。
另一个解决方式:如果他们经常无缘无故地责骂你,你有权向他们提意见。
家庭关系中,作者试着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
任何一个被生活的满地鸡毛折磨到情绪不好的老母亲,在听到这样的话时,都忍不住会流泪。
希望父母能常常肯定自己,肯定孩子,不要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和孩子。时不时读一下《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帮自己找回初心。
-04-
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对待
当孩子因为压力大而感到肚子疼的时候,向父母求助时,大人会不会觉得孩子太娇气,小题大做?
当孩子害怕考低分,父母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而不是让孩子以为,是因为好成绩才爱孩子?
当孩子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盘托出时,父母是否能温柔地给他们一个拥抱?
有些问题孩子不敢也不好意思向家长提问,尤其是“为什么我会对你们撒谎” 这样的问题。这时候你就需要这样一本书,作为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把这本书送给孩子,因为拉鲁斯能给抚平孩子的心绪,给孩子带来能量。
最后,给大家附上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关注点(心理特点):
6—7岁:他们的关注点在自己和父母身上,关心自己够不够好,能不能得到父母和家人的宠爱;
8—9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他们更关注社交、更在意朋友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10—11岁:到了这个年龄,他们开始关注一些人生中的“大问题“,快乐、情感、人生,等等。
遵循着这条时间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心理成长的时间线。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孩子心理学 | 降低和孩子说话时的音调 — “有理不在声高”
儿童心理学:通过“设问”“提问”,有效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思维.
心理测试题目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