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能预防新冠肺炎”“加热口罩可以消毒”“喝酒能预防新冠肺炎”“抽烟的人不易被传染”……疫情期间,各种真假信息通过网络扩散开来,很多后来被证实是谣言。

回看这些谣言,有些明明看起来很荒谬,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呢?

心理学知识告诉你「谣言」是怎么样入侵你的大脑。
谣言,是指当前没有可靠证明的陈述。其中或多或少暗含了一些真相,这是谣传和小道消息得以传播的根基。但其中言过其实或危言耸听的部分,就在一些特殊心理下,变得“可信”。

01焦虑心理

在非常时期,人们生存、健康、环境安全都面临不确定性,在恐惧、迷茫、疑虑这些负面情绪引导下,面对庞杂模糊的信息,人们普遍更容易相信那些有“威胁性”的负面消息。

很多谣言迎合了大众的紧张焦虑心理,满足人们在危机环境下想要规避风险的诉求。香油滴鼻、吃维生素C、熏醋等这些民间土方一直在流传,就是因为民众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试一试。

02从众心理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名的《乌合之众》一书揭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在群体压力下,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每个个体的情绪极易被煽动。“大家都相信了,那我也就跟着信吧”,随着传播谣言的人越来越多,谣言的可信度就随之增高,形成一种放大的效果。例如,日本2011年大地震时引发抢盐风波,此次疫情中市民抢购双黄连、板蓝根等。

03减少认知负担

 

大部分人容易注意到“简单粗暴”的信息,因为它们一目了然、一看就懂。很多造谣者深谙这种心理取向,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修改过的截图、视频,使用大字号、加粗字体的醒目标题,加深受众记忆

还有的伪装成权威人士言论,比如放上钟南山院士的图片,加上自己要传播的谣言:“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人们不喜欢复杂的推理,这种简洁的口号和断言就容易被人接受和传播。

 

此外,人们爱信谣传谣,也与主流媒体和官方信息发布不及时有关。

人本能地趋吉避凶,对风险更敏感,总想最快了解有关疫情发展和防疫的各种信息,但是官方发布往往需要一定的核实周期和批复流程,这就让负面新闻跑得更快。还有,如果发布的官方信息不够完整详细,不能回答老百姓关切,存在信息真空,也会给谣言传播提供空间。

建议,由于公众对谣言容易“先入为主”,政府和媒体等相关部门要承担起及时“辟谣”的责任,帮助公众鉴别真假信息。

 

官方要提高效率,重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老百姓要提高科学素养,扩充知识面,提升对信息的辨识能力。

保持开放心态,多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接受新信息,不断调整对疫情的应对方式,不陷在老旧的谣言里;

持普遍怀疑的态度,不确定时不要转发,多问几个问题:来源可靠吗?其他人信吗?符合常识吗?只要存疑,说明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永久免费心理咨询

你能分清爱情和友情吗?

说服别人有哪些黑科技会用到心理学中知识

眼神背后的秘密

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状态

心理减肥术:觉察自己的心理,减肥其实没那么难

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坏消息更愿意当真

别忘了展现你的亲和力

疫情都经历了,当然要收获心理健康

通过兴趣爱好了解一个人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经常反思自己,并培养自知之明                                                        

坦然面对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确面对逆境

做个自信的人

心理测试题目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不是心理变态?

心理压力测试: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压力”类型?

职场心理测试|Let's talk

人格心理测试|通过手相看性格

恋爱心理测试|与你相称的他属于哪种体型

心理测试:你这辈子是什么命

心理测试:测出你最真实的一面

人格心理测试|从偏好的音乐看朋友

性格测试|从偏好的运动方式看对方减肥心理测试|关于减肥这件苦差事

人格心理测试|吃相看出性格

人格心理测试|密码反映你的心

心理测试:看看你的心机指数

人际交往心理测试|公交车座位看你的社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