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一个成人用品展惊现以“房思琪”为元素的情趣桌游卡牌,涉事企业不仅不道歉,还一副有恃无恐的语气回复:“我们根本就不怕,姓名没有谁的专属权。”
这一行为激起网友众怒:“用性侵受害者做成人情趣主题,简直就是吃人血馒头!”
最终,上海国际成人展组委会在微博回应“涉事企业永久禁展”。
可能有人对“房思琪”这个名字不太熟悉,它出自于当代作家林奕含创作的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了一位热爱文学的少女,被自己崇拜的老师以爱之名诱奸、强暴的故事。 这部书出版不久,林奕含就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就是被侵害的“房思琪”的原型,故事写的也是她的真实感受。于是,人们终于发现,林奕含所受的伤,根本没有被治愈,多年来一直在困扰她,直至最终精神崩溃选择自杀。
人们常常觉得,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受了伤只要过去足够久,人就会好。 而实际上,身体的伤害也许可以随着时间逐渐好起来,但心里的痛苦却并不都会减轻,甚至有些情况下,你越是“关心”受害者,他们的伤越难好起来。
创伤应激反应(PTSD)
有一个名叫KIM的二十六岁女孩子,小时候因为父母酗酒疏于照顾她,被当时的一个男性邻居利用这点,在KIM步入青春期之前一直骚扰她。 外出读书远离家乡的KIM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段惨痛的经历,某一次又无意遇见那个邻居,脑海里不断闪回的过往片段记忆。 即使之后KIM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不断的噩梦困扰以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仍旧使得KIM一日比一日遭受心理上的折磨。 甚至于到了后来,路上无意中遇到的一个陌生男人的注视,都会让KIM心慌意乱,呼吸困难,回忆起童年时候难堪的那一幕幕。 其实KIM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学上叫做“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者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人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战争、大型自然灾害、意外交通事故、性侵、暴力伤害等事件,都可能导致创伤应激障碍的发生。 引起广泛讨论的“为母报仇灭门案”的罪犯张扣扣,就是因为在1996年亲眼目睹母亲被邻居王某的第三个儿子王正军杀害,才在多年之后杀了王正军兄弟两人。 成长过程中一直没忘记王正军打他母亲那一棒,以及母亲在他怀里断气的感觉,可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使张扣扣一直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导致了后面的王家灭门惨案。 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不同心理阶段如何应对
人在遇到重大打击或者事故,心理都会自然产生防御机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就会当场崩溃,而更多的则像慢刀子割肉,随着时间的流逝,深入骨髓成为一个陈旧性创伤,某一天遇到一个触发媒介,压抑的情绪就会爆炸开来。 在经历创伤之后的每一个心理历程阶段,都有其对应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懂如何应对,一腔热心和关怀往往反而帮倒忙,给人带来二次创伤。 前几天山西临汾一老人做寿遇上饭店倒塌,死伤都是其亲朋好友,这个时候媒体频繁采访老人,这是在其血淋淋的心理伤口上不停地翻找自己感兴趣的爆料。 看到老人颤巍巍下跪道歉,真的想吼一句,请给刚受到身心创伤的人们,一个舔舐自己伤口的时间。
在这种应激状态下继续让他们回忆当时的场景,即使是好心的探询,也会让他们本来就快崩溃的心理经受不住。 要知道,身体生理上的伤口都要消毒包扎,一段时间不能接触防止发炎。 心理上的伤口,也是如此。 1、 愤怒、否认——陪伴 受到打击伤害的人们,总会在最初应激阶段处在愤怒甚至否认状态:为什么会是我?这世上这么多人都好好的,为什么偏偏是我? 拒绝相信事实,甚至会否认事情的发生。 请包容这个阶段受到伤害的人的情绪状态,无声的陪伴和起居饮食细心照顾,比苍白的语言隔靴搔痒的安慰更有效。
2、闪回、倾诉——暂停 等过了这段被打击整懵的时期,人们会伤心反复闪回,不停地倾诉自己难过的心态,反复体验体验创伤性事件,总是希望一切都没有发生就好了。 除了听他倾诉之外,最好能带受伤者跳出循环反复的状态,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地方甚至换一种生活方式,全新的人和事能让人暂停对创伤性事件的不间断反刍。 复盘创伤性事件,可以让人们得到相关成长经验,避免再一次跌倒,但不是这个时候。 3、回避、内化——手术式技能 如果前两个阶段没有被好好对待,创伤会沉入人的内心成为陈旧性瘢痕,却不会真正治愈。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流血而竭,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会回避与当初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将自己的情绪心境都包裹起来,防御机制过于严密,在外人看来就如同情感麻木冷漠的状态。
不愿提及,不愿谈论,任何有关的只言片语都会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不良刺激。 这样状态,就必须求助于专业心理从事人员,用过硬的技术技能就像外科医生那样直接把外皮切开,让伤口再度爆发打开,挖掉里面的腐肉,重新长出新芽。 4、心境变化——专业性治疗 不幸前期都没有认真对待,或者这些方式方法都没有到位,到了后期严重化,创伤者的心境会发生变化。 就像张扣扣那样,将自己人生所有的不幸就转化为对当初害了自己母亲性命的参与者身上,整个认知系统都出现问题,就不是简单的疗治方式可以解决的了。 出现反社会人格的苗头,将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无差别地怪罪到社会任何人头上,这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本质变化,必须求助于精神科专业医生。 自我疗愈
当我们自己不幸遭遇打击,个人受到的伤害,或者亲朋好友的不幸离世重病受伤,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 1、暂时的社交隔离 前几天开庭的“谭松韵母亲被撞身亡”案,在母亲离开了一年八个月的谭松韵,在法庭上仍旧因为悲伤使得发言断断续续,哽咽难言。 就算她说自己每天都在疗愈自己,安慰自己,可是失去至亲的伤痛,亲身经历的人都知道那是怎么的悲伤深渊。 在母亲遭遇车祸之后二十八天,谭松韵停更微博没有与外界联系。 丧失的巨大悲痛会使人思维短暂停顿,除了这件事情想不到其他,崩溃会看起来很糟糕,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隔离自我暂时处在一种非常状态。 让自己强迫坚强去面对,反而很有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机制罢工,真正陷入情感隔离的黑洞,这种隔离黑洞会使人丧失正常的感知机能,不太容易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工作中去。
所以,要允许自己悲伤。
2、评估心理承受能力 给够自己时间,直到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之后,开始唤醒自我的认知意识,对过往事件进行复盘,进行理性分析和归因。 不要轻易将自己放进类似场景中,考验自我的心理承受程度。 这个阶段有困难,请一定要向身边的人求助,如果亲朋好友都没有能理解的人,或者没有能力进行帮助,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与外界恢复联结 如果想回归正常状态,不想因为类似的事件,总是回避或者害怕,反复的噩梦闪回,就需要进行脱敏治疗。 向外人坦诚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创伤,是正面的一种自我疗愈方式,但一定要注意选择对的人。 如果对方本性不良,只是为了猎奇,甚至捕捉别人的短处,信任崩溃会陷入到更深的心理黑洞中。 真心想帮助你的人,不会追问过多的细节,只会在你谈及当时情景的时候,关注你的情绪变化。 海明威曾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一直顺到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向往的地方奔跑,即使受伤,也能在颠簸流离中期待阳光。
但如果心里的痛苦一直被忽略,或从未被治愈,我们就很难带着轻快的心走向光明的未来,疗愈创伤,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更需要专业的老师。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心理测试题目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