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许数学知识的人都知道,30与20之间的差距毫无疑问等于20与30之间的差距。但是,请设想以下两种情况:
上午,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动态,得到了30个赞,你朋友发布了一条动态,得到了20个赞;
下午,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动态,得到了20个赞,你朋友发布了一条动态,得到了30个赞。
在得赞数量方面,你和朋友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差距一样吗?换言之,在你认知中,30个赞和20个赞的差距等于20个赞和30个赞之间的差距吗?
事实上,要准确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清楚他人的表现,我们很难准确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比如,当我们走出考场时,不知道其他人考得如何。此时,如果我们自己感觉考得不错,便容易认为自己比别人考得更好;如果我们自己感觉表现不佳,则容易认为自己比别人考得更差。很多研究都指出,人在不清楚他人表现时,常常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那么,如果人们清楚地知道他人的表现,是否就可以准确判断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了呢?华东师范大学王天鸿、陈宇琦、陆静怡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使人清楚知晓自己与他人的表现,对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判断仍然存在偏差。
研究者在测验、投资、社交媒体三种情境中揭示了人们在判断差距大小时的偏差。比如,在投资情境中,被试得知自己和他人的投资结果,由此形成了四种情况:获益且比他人好(如自己获益300元,同学获益200元)、获益但比他人差(如自己获益200元,同学获益300元)、损失但比别人好(如自己损失200元,同学损失300元)、损失且比别人差(如自己损失300元,同学损失200元)。随后,被试评估自己与这位同学在投资结果方面的差距有多大。结果表明:获益时, 被试在比他人好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比他人差时;损失时, 被试在比他人好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比他人差时。
同样是100元,为什么被试在四种情况下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不同呢?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并指出这种效应是因为“联结”而产生的。生活中,“绝对表现好”和“相对表现好”之间经常存在关联。如果某同学在测验中获得高分,他在班级中的排名常常也较高;如果某运动员在跳远比赛中跳得远,他在比赛中常常能取得好名次……长此以往,人在“绝对表现好”和“相对表现好”建立了紧密联结,因此会将自己的绝对表现泛化到对相对表现的评价上(如表1)。由此,人们在“绝对表现好”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相对表现也好,即在比别人好时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很多,而在比别人差时则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多少。同理,人们在“绝对表现差”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相对表现也差,即在比别人好时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好多少,而在比别人差时则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很多。
表1 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
为了检验“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的联结机制,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去偏差(debiasing)方案。在进行差距判断之前,研究者要求被试罗列三对“被人认为有紧密联系,但其实未必”的维度(例如,“身材与食量”——某女孩身材苗条,但食量很大),从而弱化被试心中不同维度之间的紧密关联。结果显示,当切断维度之间的联结后,“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消失,被试对差距的判断变得理性,该结果支持了研究者提出的联结机制。
即使明确知晓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时,人们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判断仍然存在系统性偏差,这是一种过度泛化偏差(overgeneralization bias),它意指人会将某些特定情境中的规律泛化到无关情境中。比如,多人一起追求同一目标常常和竞争存在关联,但追求某些目标不构成竞争,比如不认识的人一起背单词,此时,人们错误认为上述关联仍存在,因此可能蓄意破坏他人的努力过程。类似地,人们在绝对表现和相对表现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却没有意识到绝对表现与相对表现并不一定相关。比如,在一次满分为100分的考试中取得90分并不一定意味着比其他人考得好,因为此次考试的平均分可能是95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之所以受困于过度泛化偏差是因为,人们过度依赖在大多数情况中行之有效的规律,而忽略了当下情境的特殊性。
总之,准确判断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距绝非易事。|我得到30个赞 − 你得到20个赞| 未必等于 |我得到20个赞 − 你得到30个赞|。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先默默告诉自己一些维度间的关联并不如想象中紧密吧!
论文信息:王天鸿, 陈宇琦, 陆静怡. (2020). 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 我和你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心理学报, 52(11), 1327–1339.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阅读:
谁能支持我们天马行空? |
惊!校园欺凌越少,受欺凌者反而适应越差 |
孝的多维心理结构:取向之异与古今之变 |
警惕:频刷媒体容易错失焦虑 |
中国情绪调节词语库的建立与试用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