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有着“活着的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美誉之称的阿尔伯特·班杜拉先生去世(Albert Bandura),享年95岁。班杜拉于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在美国备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刊登的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四,而排名前三的心理学家都已经去世。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

提起班杜拉老爷子的社会学习理论,你会联想到什么?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伙伴大概率会想到“波比娃娃实验”“替代强化”“观察学习”,因为这些实验或概念让我们懂得“身教重于言传”,让我们深刻认识“榜样的力量”如何起作用。

一、耳濡目染-榜样学习很重要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近年来很多人热衷于买学区房也是同样的缘故,那环境是如何影响人?

在行为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环境刺激→行为”的道理,知道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饿猫、斯金纳的鸽子,认为学习来源于环境的直接触发,但学习的实质真的全部都是“一手体验”吗?显然这和非正式的证据不符,例如,我们时常发现爱看书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也爱看书,相反,习惯说脏话或暴力行为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说脏话或暴力行为也较多,有没有可能孩子通过模仿进行学习?

班杜拉他老人家通过“波比娃娃实验”,提出了大部分人类的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或观察模仿习得的。“波比娃娃实验”被入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旨在检验假设“观察成人榜样做出的攻击性行为,是否能使年幼的儿童习得攻击性行为”。实验者邀请3-6岁的儿童被试进入一个放置波比娃娃(不倒翁充气玩偶,形状像倒置灯泡)的实验室,实验中,一组观看榜样的攻击行为,即暴力击打波比娃娃,用棒球棍打它的头、坐在它上面、打它的鼻子……持续接近10分钟;一组观看榜样的非攻击行为,即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会波比娃娃;剩下一组为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10分钟后,所有孩子被分别带到一个观察室,里面有许多玩具,如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模型、玩具娃娃,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结果发现,那些看到过榜样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其他两组儿童呈现更多模仿的暴力行为。

二、出淤泥而不染-榜样是如何起作用的?

只要榜样做出示范,儿童就会通过模仿而学习到吗?显然不是,我们经常也会看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情况,为什么呢?

班杜拉老爷子认为,大部分外部影响要通过认知加工而起作用,个体是主动的介入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对强化的理解方面,传统行为主义把强化看成是一种机械的过程,强化会自动地、无意识地形成各种后续反应,但班杜拉反对这种机械解释,他认为反应的结果必须通过思维的中介影响才能改变行为。若不了解什么反应受到强化和为什么受到强化,那么反应的结果几乎不能导致行为的变化。

班杜拉曾对波波娃实验进行了改进,把孩子分为三组,首先让孩子看电影中成年男子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孩子看到该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该成人被批评,第三组看到该成人既没有被表扬也没有被批评。然后再把孩子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攻击行为受表扬组的儿童,攻击行为最多。看到成人攻击行为受惩罚组的儿童,攻击行为最少。另一组,攻击行为居中。这说明,成人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孩子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三、学会未必表现-榜样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为啥同样是名校,咋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有榜样,有强化,咋有的孩子能学会并表现出来,而有的没有哪,这里面又有哪些复杂的过程?

班杜拉老爷子一改传统行为主义只重视行为的操作变量,忽视或否认行为的认知因素的思想倾向,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获得阶段和操作阶段。在前一阶段中,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变量起着关键作用;而在后一阶段中,直接的、替代的和自我生成的诱因等强化变量则居于核心地位。

具体而言,获得阶段包含注意过程和保持过程,操作阶段包含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指学习者注意到了榜样行为,但有时俺就是不想注意;保持过程,就是把学习的东西记住,但俺有时就是脑子笨,记不住;复现过程,就是把学习的行为重新表现出来;动机过程,是指虽然俺学会了,但未必要表现出来,俺得根据心情。

班杜拉老爷子虽然被人熟知为新行为主义者,但是他的理论是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他相信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意识,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术语来说明内部因素或过程及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纯粹客观的环境是没有心理学意义的,环境事件只有当它被主体加以注意和认知表征后,才能进人主体心理的机能互动系统。 

参考文献[1]叶浩生. (1994). 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心理学报, 26(2), 201-207.[2]纪海英, 郭本禹. (2006). 从新行为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班杜拉研究范式的转变. 心理科学, 29(1), 225-227.[3]高申春. (2000).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 心理科学, 23(1), 16-19.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永久免费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您必须要了解的事儿

说服别人有哪些黑科技会用到心理学中知识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会有哪些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坏消息更愿意当真

别忘了展现你的亲和力

疫情都经历了,当然要收获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十标准                                                       

在线学习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正确面对逆境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访谈

青少年心理咨询:哪些情况下孩子需要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知识

心理压力测试: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压力”类型?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为什么初中厌学的孩子那么多
青少年心理压力需要“被看见”“被重视”

正确认识抑郁心理问题,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测试:测出你最真实的一面

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发,如何及早发现

心理健康自测!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青少年心理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疫情中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