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善念是由荷兰自由大学Van Doesum等人提出的新概念,概念的灵感来源于上述类似生活情境,即自己能顾及他人感受,并愿意让渡选择权。我们认为社会善念是一种个体所具备的良好品质,是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的,是在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感觉到别人的状态,能尊重对方的选择, 也愿意做出选择权的让渡。

社会善念的研究一直处于西方文化背景下,因此要搞清中国文化下的社会善念到底是什么,必须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为了更进一步探寻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文化的两大特色。
 一是人际关系。梁漱溟老先生说,观察文化的方法来源于生活。中国人的生活是基于血缘和家庭所建立起来的人际网络,中国文化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所以说,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也就是人情往来、有里有面、维持和谐。
二是集体主义。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中国文化的本质毫无疑问是集体主义的。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集体,正所谓“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冯友兰先生说过:“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也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言,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在通过关系和集体来界定自我的中国文化氛围下,人际取向的人格理论是研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重要基石。
为此,我们团队希望通过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采用完全开放的形式,去做调查,去做访谈,让各行各业的人们敞开心扉去谈到底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善念,高社会善念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最终我们收集到4528个关于社会善念的词汇,做了下面的词云图。

然后我们去筛选、评定、整理,最终形成40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库。接下来,我们用这些词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尝试找到社会善念的结构。但因为这些词汇比较抽象,而社会善念所蕴含的情境体现不充分,为此我们又扩展到情境语句中来继续探索,最终我们找到了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中国人内在的社会善念品质,其心理结构是二阶四因子结构——宜人特质:善良尊重与谦和恭逊;外倾特质——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如下图。中国人人格形成和变化的机理,嵌埋于传统文化积淀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洞察中国人本质的社会善念品格,是使我们做出选择权让渡这种小善行为的根本,内含传统文化美德的宜人特质,也反映国人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包容开放的外倾特质,与传统文化和文化发展一脉相承。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既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变迁。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善文化在社会善念中得到充分体现。孔子孟子老子都讲到善是人之根本,人性向善是良知,真诚向善,止于至善。我们都应该向善,发自内心地行善。所谓善有大善,普济苍生;也有小善,顾及他人小小感受。在行善的同时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行善。即“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善者, 巧之巧者也”。
同时,谦和恭逊也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谦逊者在认清自身长处和别人短处后,才能放低自己,与他人平等相处。即“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在中国人心中,谦逊是传统美德,是生活感悟,也是理想人格的道德诉求。《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虚善良的道德传统,即形成了讲“礼”而“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美德。

第二,社会善念结构中的“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正是在现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鲜明体现。


冯友兰先生说,未来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文化哲学在这方面可能有所贡献。随着现代社会变迁和飞速发展, 现代中国文化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不仅仅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冲击。
针对中国人的“现代人格”的测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国人对他人更为包容, 多元化取向增强, 而人情、面子等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质水平在降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人格心理也从遵从权威、安分守成等传统人格向平等开放、乐观进取等方面转变。
这些研究均体现了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外倾特质”是与当前包容开放的现代文化发展相契合的。 综上,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包含了传统的善与和,也体现了现代的容与达。面对当前社会上的戾气、浮躁与匆忙,慢下来,做些小善之举,以善为和,容于心,达于外。走社会善念的路,让自己的路更宽,也让别人有更多的路可走!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

如果你的配偶出轨,你能“心平气和”地愤怒吗?

马蹄湖畔,夏雨荷论人间高质量顶刊之审稿秘闻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何解?“特质嫉妒,主观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突发事件中的

礼之用,和为贵?——亲社会的友善违规行为如何

心理医生给女人的忠告

坦诚直面你的心理医生

世界顶级心理医生给女人的忠告大全

心理医生告诉你 媒体该如何报道灾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