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报》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2015~2020年这6年间,共收稿2916篇,仅发表768篇、拒稿2148篇,拒稿率为74%,投四约中一;以第1作者计,有作者共被拒24次发表3篇,另还有多位作者兼“发表大户”与“被拒大户”于一身;共有1409位审稿人进行了9338轮次的审稿,平均每篇文章需审稿3.2次,单人平均审稿时长为28.5天;半数录用稿件从收稿至见刊约需1年,但半数拒稿文章的退稿则只需约2个月,另有29篇文章当天即遭退稿;在审稿人所属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占据总人数及总审稿量第1名,彰显“一爸”地位;西南大学为审稿人中的总投稿量第1名(投稿量为系统记录总量,不限于此前所述6年的时间);编委最短平均审回天数为2天(蒋毅),最多审稿篇数为72篇(蔡华俭),最多审稿轮次为124次(李文东),另有1位编委的总投稿量(计算周期同前)达188篇。另附多幅高清无码大图对比了审稿人及编委的不同审稿模式。
关键词:本土人文关怀;趴平吃土;云雨图;精华仅在致谢;夏·雨·荷
一、迅哥曾经曰过
凡穿越现代学术炮火线仍潜(gǒu)心(yán)治(cán)学(chuǎn)者,一天之内必经历如下三重境界:
早晨:
梳洗罢,独履办公楼。阅尽电邮皆拒收,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叹气后,略去日间蝇营狗苟一万字。
傍晚: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找些本土人文关怀,俗称吃点好的。夕阳西下,神以食物的形式来到人间。
三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夜里思想千条路,明朝依旧卖豆腐。接着干吧,诸君。这就是命。
回头是岸乎?这是一个问题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狠
实践证明:当今学界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学术群众日益增长的论文发表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期刊版面供给、尤其是顶级期刊版面供给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理应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不幸的是,作为需求侧一员,对供给侧的发力姿势通常是“被碾压”而非“去改造”。经检验,被碾后的标准姿势如下(学名:“趴平—吃土式”):
“躺平其实不算啥,至少还在仰望天空。最高境界是趴平吧——闻着泥土的气息。”
日前幸得《心理学报》编辑部授权,赐予一套后台数据,清理后对相关指标做一简单分析,或可从中一窥国内心理学顶刊的“闱中秘要”。主要分析指标如下:
(1)2015~2020年间《心理学报》投稿量、发表量、拒稿量的总和及年度值;
(2)全部发表文章的发表周期和拒稿文章的拒稿周期,并分年度展示;
(3)审稿人总数、审稿轮次总数、审稿人所在单位分布及其审稿速度;
(4)不同角色对审稿周期的影响,如普通审稿人的审稿与编委的工作审稿(即只作为编委而非作为普通审稿人的审稿活动)的周期长短,以及编委本人作为审稿人和作为编委两种角色时的周期长短。
(5)其他相关指标。
数据分析与绘图仍用R与Rstudio进行。为确保正确显示中文字体,采用Mac系统绘图。
三、老同志投稿除却巫山,众编委断稿不惜云雨
(一)发表与拒稿
2015~2020年间,共计收稿(以编辑部的编码为准)2916篇,最终发表768篇,拒稿2148篇,拒稿率为74%,即约等于“投四中一”。具体年度数据如表1。
表1 《心理学报》近6年的平均见刊(退稿)周期(2015~2020)
注:括号中为退稿数量及其周期。最后两列数字源自此前爬虫分析结果(可点击链接),与编辑部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吾心甚慰。
此表可进一步解读。首先,“投四中一”的结果,相比较我了解的某学科国内顶刊高达95%的初审拒稿率应当好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心理学报》投稿有显著的“门槛效应”,用来“练稿”的稿件少,初稿往往已具备较高水平,使得发表是个好中选优的艰难过程。其次,半数已发表文章的发表周期(从投稿到见刊)约需一年,但半数被拒稿文章的拒稿周期只需不到两个月(对此可打个可能不太正确的比方:投稿如怀胎,“流产”容易“顺产”难)。另外,2019年的拒稿周期均值相比其他年份明显更长,但中位数仍未有变化,可能受到部分极端值的影响,以及总审稿量的增加所致。
以下用图的形式展示部分结果。一是分年度的发表量与拒稿量对比。
发表量日趋萎缩而拒稿量日渐攀升,不禁要“哀民生之多艰”。
二是每周七天投稿(实际应当是编辑部收稿时间)的最终结果。据说有些人迷信周二(三?)投稿最可能被录用。且看实际结果。
从图中可见,至少从2015~2020这6年的数据看,似不存在明显的“最佳投稿日”,周二至周五投稿的结果高度相似,而周一之所以投稿与拒稿量“双高”,原因应是周末、尤其是周日晚上是作者的投稿高峰,而目前数据中的“收稿日期”其实是以编辑部收稿编号的日期为准。估计多数周日投出的文章应在周一才能完成编码,其与作者的实际投稿日期可能存在1天滞后,再叠加周一本身的投稿量,显得周一“收稿”的文章数偏多。对比下图中单独只绘制已发表文章的每日投稿量(“之二”),可发现只基于已发表文章之投稿日期、进而猜测“最佳投稿日”的做法其实并不基于科学而基于“心理学”——或者说,更多基于“系统1”而非“系统2”。
不要被图片误导,要永远警惕自己只看到部分数据而非全部数据
注:对上述多个结果虽形式上可再绘制误差线条形图,或对上述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等“莫须有(用)”的显著性检验模式来“佐证”结果,但私以为有“全数据”在手,已无须使用“抽样分布”或“随机化分布”等假想分布来推断总体特征,即见总体真面目,则宜直接“看图/数说话”,无需劳神再去“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信息”。理论上虽仍可构想当前观测值仅是其对应行为域中随机涌现的某一结果,进而还需通过假设检验对其“理论真值”进行统计推断。但这一思想过于教条而偏离概率直觉,不若把当前数据视为已丧失抽样随机性、只宜进行实质把握的总体数据更为简洁明了。统计工具、尤其是推论性统计工具之目的,应旨在成为辅佐事实解释的可选方法,而非成为逻辑决断的“最高总裁”。故不再做任何显得多余的假设检验,只进行描述统计、图例展示和文字说明,返璞归真,以简驭繁,岂不快哉。
三是对2196篇文章之第1作者的投稿记录进行简单分析。发现有某作者此6年间共被拒24次,堪称投稿界的壮士,共发表3篇,录用率为1/9;被拒频次第2名的作者共被拒19次,后续3位的被拒频次分别为11、10和10。因拒稿次数可能涉及隐私,在此不做过多透露,但被拒稿次数的前3名均远低于“投四中一”的录用率。由此可见,表面上的发表大户也是被拒大户,其秘诀无他,用生命投稿而已。套用当下正火的《长津湖》语句,应是:
——没有拒不死的小强,也没有发不完的大牛,投稿上有的只是打工人的荣耀!
顺便说一句,本人目前对《心理学报》的投稿录用率为50%,高出总体录用率1倍,且曾有数年保持100%录用不变——因为这几年间我只投了一篇文章,且侥幸得中;到目前为止,不过投4中2,是谓50%。这一例子生动地提醒我们:没有总数的百分比就没有意义,极易误导人。这句话值得在统计课上反复强调。
(二)审稿人的审稿行为及其机构分布
期间,共有1409位审稿人进行了审稿,总审稿轮次为9338次,平均每篇文章(文章总数为2916篇)需审稿3.2次才能做出最终决定;所有审稿人的平均审稿时长为28.5天,近1个月,共有6位审稿人的平均审稿时长超过100天(可能涉及特殊情况,后续分析中超过100天的审稿人做为异常值忽略)。
发现有20位重名的审稿人,且重名次数均为2次,按拼音序分别是:江静、蒋玉石、李虹、李杰、李明、李鹏、李小平、刘超、刘彦楼、刘艳、王莉、王鹏、吴艳、吴燕、许销冰、严进、杨雪、姚琦、张文嘉、张昕。另出于好玩,剔除部分特殊姓氏(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后对所有审稿人的姓做了一个简单的词云图:
你好,李爸/妈,王爸/妈,张爸/妈;好想让各位爸爸妈妈再爱我一次
表2给出审稿人所在机构及其集体投审稿量的排名。
审稿人所在机构分布
注1:机构统计以《心理学报》官方网站中的注册信息为准,可能存在部分疏漏,因为部分审稿人可能存在更换工作单位、但未在审稿系统中纠正信息的可能,但由于此种情况占比极低,不影响主体结论。另外,单位只保存至大学/学院/研究所级别,未再区分二级学院。如来自清华大学的审稿人,既可能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也可能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中国科学院的非心理研究所的单位,仍做区分。此区分由本人手动完成(因为每个审稿人及作者的注册信息并不完全规范,如“清华大学”可能写成“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可能写成“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所”“心理研究所”等,基本上根据其他信息校对了一遍;对某些不能确定其所属机构的,作缺失值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可能。此外,投稿量统计不局限于2015~2020年,应是系统自有记录以来至2021年7月初(本人获得分析数据的实际时间)的所有投稿记录。
注2:因投稿文章数更多,手工校对费时,未统计收稿文章数中的第1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手工处理单位信息进程过半时,曾偶然发现部分作者的单位信息明显有误。如本人所在院系某位名字极具辨识度的同事(日籍教师),其单位竟无端变成“山东师范大学”。我百思不得其解,直至回想起我娃曾趁我喝水休息的工夫坐到电脑前“比划”过。于是推倒重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数据保护的“三防原理”:防火防盗防娃,不易之理也。
表3和表4为审稿人个人的审稿数量和投稿数量排名。投稿量仍是系统自有记录以来(2005年)至2021年7月初(本人获得分析数据的实际时间)的所有投稿记录。
表3 审稿人的个人审稿数排名(2015~2020)
表4 审稿人的个人投稿篇数排名(2015~2020)
注:最强“投稿人兼编委”共投稿188篇[为系统“有史以来”(2005),而不限于近6年],按现在流行的叫法,应当称为“断层第一”,毕竟我到现在还没有写过188篇文章,堪称投稿界的劳模。表5列出平均审稿速度最快的10家机构。但因平均数仅在具备一定基数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这里仅统计总审稿人数不少于10人且总审稿量不少于 10 篇的机构(共32家)。排名以平均审回天数从短至长排序,相同审回天数者再按总审稿篇数从多至少排序。表5 审稿速度最快的前10名机构
审稿请选南开,物美价廉速度快(母校在上,非著名学子只能帮您到这了……)
(三)编委的审稿行为及其比较
编委的工作效率通常较审稿人要高,因编委本身应从审稿人中选拔,且系统对审回时间的要求也较严格。表6为现任编委中审稿效率及审稿量,以平均审回天数排名。
高能预警。数据已剔除缺失值与异常值。
首先,对比所有审稿人(剔除作为编委的审稿人)与编委工作审稿(即编委作为非审稿人进行“起转承合”的审稿)的周期对比。
注:此为小提琴图(violin plot)与点图(dotplot)的混合体。
其次,对比编委作为编委的工作审稿,及其作为普通审稿人的日常审稿行为。
注:这里使用了 gghavles 包的“半图”(half boxplot + half dotplot)做法,并添加了emoji字体。
可见编委角色的行为约束性较强,审回时间要求较严格。一旦退回普通审稿人的位置,“泯然众人矣”。当然,两种审稿模式本身对应不同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实强行对比意义不大,主要是图个乐呵,同时也可生成一个便于制作图示的小数据。
对上图可略做变换,制成“云雨图”(raincloud plot),即采用half violin plot和half dotplot的组合,并将半提琴置于点的上方,具体如下:
注:采用这么暖味的配色,真是为难我了……
有自行在“云雨”两字前脑补“巫山”情节的,要小心有AI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捕捉你的眼动轨迹,进而分析你的认知加工痕迹。你看我们老同志就不怕这种吓唬,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既敢于进行“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自杀式投稿,也敢于直面众编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云雨断稿”,多么地坦荡。
读者另可从相关数据结果中做出自己的其他解读,如对照前述排名预测即将揭榜的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数据结果部分如有错讹,烦请不吝指出。由于数据处理与绘图语句细节众多、行数较长,恕不另附代码,部分内容曾在小型工作坊中提前透露过(广告,慎点)。简单提示此节最后3图曾用到 see 包和 emojifont 包。
另,点图确是我统计教学中用于展示小数据的最爱。下题是我随身准备的一个统计题目,源自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面向中学生的大学先修课程)统计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察了学生对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p值及相关统计思想的实质理解。其设计性可谓满分,做来令人爱不释手,尤其适合统计学教师作为案例讲解,并尝试做进一步的试题开发。
四、“目中无果”强行讨论,尾声惊现夏·雨·荷
经年的导师生涯已使我洞悉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大奥秘:论文之精华不在正文仅在致谢。对此我给予充分的宽容与敬意,想必这只是聪慧的学生们早早习得了古今中外、列位文豪的创作方法论之故:“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毕竟,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本文亦深谙此法。
我(期待的小眼神.jpg):诸君!请再看我的研究成果。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发表难。科研路,未上道者不要仅凭热情仓促上位,不能希冀“朝闻道,夕发表”;已上道者,不宜仅因热情消退而牢骚太盛肝肠断,要不以录喜,不以拒悲。但是,这个paper啊,你们该投还是得投,不然连体验悲欢的资格都没有……
生(翻了个小白眼.gif):好好说话!别以为整点半文不白、不中不洋的东西我们就会上套!就这点心理建设,怕还是nudge不了投稿!
众生皆默,颔首,行注目礼。目光中充满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代自信。吾心大惧,退而求教如何“好好说话”。
生:曾记否,马蹄湖畔,盛夏时节,骤雨初歇,接天荷叶,师秘传心授之“世间劝人第一大法”?
我:Of course记得!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生: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投稿之事,望师自重,“毋自辱焉”。
男人这辈子啊,总会有这种瞬间:纵使郎心如铁,也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成一个悲伤得不能自已的不到四十岁的孩子。
是夜,学生之语萦绕心间,方解衣欲睡,又悄然起行,至马蹄湖畔,寻求精神解脱。当是时也,有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叹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溪云。忽然清风徐来,闻语失魂:
一语道尽人间高质量顶刊的“审—投”心理
五、参考文献
注:部分鲁迅相关图由本人依据网络素材于PPT中合成,图中文字依据“想当然耳”;其余非数据结果图片均源自网络;参考文献中的书法一为祝枝山真迹,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二为温州医科大学蒋柯教授笔迹,现藏于本人办公室,欲参观者请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和疫苗接种凭证。“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一说为其他俄罗斯作家所言;“神以食物的形式来到人间”,传为甘地所言。我亦无心考证,有心者自证之。另,不知何故,每至秋浓,我总会想念南开八里台马蹄湖畔的夏•雨•荷。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