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病、重病不期而至的时候,许多家庭面临着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有的会求助于慈善机构,有的会求助于媒体,有的则会求助于社会。目前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众筹平台可以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各个众筹平台也大多都有公益众筹项目。
当遇到疑问的时候,人们有时候会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问题以寻求帮助。于是,我们可能在知乎上面解答他人的疑惑、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可能是回复了某人的求助邮件,又或是在某个QQ群中上传了某一资料或软件。
面对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求助信息,哪些因素决定我们实施助人行为?这其实也是哲学领域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情绪还是认知影响道德?从古自今,大量学者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以休谟和康德两派的思想最具代表性。休谟认为情感驱动我们的道德,理性可以对道德发挥作用,但它必须依靠情感;康德认为理性才是影响道德的首要因素,感性不能影响道德。通俗来说,在面对求助时,我们是“古道热肠”还是“思前想后”?休谟认为我们是“古道热肠”,康德认为我们是“思前想后”。
与休谟和康德的截然相反的观点相对应,现代心理学的道德理论存在着两种相对立的视角。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强调“理性”的理论视角;以Haidt为代表,强调“感性”的理论视角。目前道德心理学开始整合“感性”与“理性”视角,认为“感性”和“理性”会同时影响道德。学者最为认可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和道德双加工模型,强调道德情绪和道德推理共同影响道德行为。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认为在激发的道德情景与产生的道德行为之间,依次存在道德直觉、道德情绪、道德恶习、道德美德、道德价值观、道德推理与道德意志的作用。后面四个因素可以直接影响道德行为,前面三个因素并不直接影响道德行为而需要经过后面四个因素的中介。道德双加工模型认为激发的道德情景会同时引发道德推理和道德情绪,而道德情绪又可以直接影响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与道德双加工模型都认为道德推理可以直接影响道德行为,道德情绪也可以影响道德推理,它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道德情绪是否可以直接影响道德行为。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情绪不可以直接作用于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其它因素的中介,而道德双加工模型则认为道德情绪可以直接影响道德行为。网络助人行为可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于是我们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感性”与“理性”如何影响网络助人行为。
“感性”主要是道德情绪,指与社会或他人的利益或者幸福有关联的情绪。道德情绪一般分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如内疚)和关注他人的道德情绪(如同情)。“理性”主要是道德推理,侧重于推理与分析,主要关注道德现象背后的理由与解释。道德情绪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影响,对道德推理也有影响,而道德推理也可以影响道德行为。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主要测试的是被试的即时网络助人行为。实验1通过视频情绪启动方式来探讨道德情绪(同情、内疚)对网络助人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同情和内疚情绪可以产生更多的网络助人行为。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道德推理在道德情绪与网络助人行为的关系中可能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道德情绪通过道德推理对网络助人行为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道德情绪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助人行为,道德推理也可以部分中介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该结论支持了道德双加工模型、不支持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
面对网络上面的求助行为,我们会形成一种感性反应,同时我们又会关注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性、缘由等,形成我们自己的推理和判断,从而对我们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面对网络救助,我们主要是“古道热肠”,但会有“思前想后”。
文献来源:吴鹏, 范晶, 刘华山. (2017). 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49(12), 1559-1569.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
可成为女性朋友知己的十种男性性格特点 |
食欲与颜色之间的10个心理秘密 |
何以一见钟情?面孔吸引力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
成熟与不成熟男人的区别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