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也有南北之争?

——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最可能的内外因

                           

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

水饺还是蒸饺?

米饭还是面条?

关于食物的“南北之争”近几年一直都没有消停过,一旦有微博大V提起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必定会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硝烟四起的论战。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淮河一线将幅员辽阔的大中华划分出了北方和南方,两地自然环境和种植方式差异巨大。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人爱吃馒头面条,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种种植方式的差异给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然而,2014年一篇刊登于《Science》上的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脑洞颇大”的进阶假说:水稻和小麦两种农作物耕作类型上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水稻需要的耕种成本较高,需要种植者们互相帮助,协调合作,继而塑造了人的互相依赖性,使人们更倾向于整体思维与集体主义;小麦的耕种成本相对较低,种植者们对彼此的依赖程度也更低,塑造了人的独立性,使人们更倾向于分析思维与个体主义。这就是Talhelm等人提出的“水稻理论”(The Rice Theory)。该理论还指出,这种由耕作方式引发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长期种植水稻和小麦的人群中,只要你生活在有漫长水稻种植史的水稻文化地域,或者有漫长小麦种植史的小麦文化地域,即便你从未亲自种过水稻或小麦,照样能够继承水稻文化和小麦文化;并且,南方的水稻文化更倾向于东亚文化,北方的小麦文化更倾向于西方文化。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在犯嘀咕了:

“北方人更擅长分析思维吗?难道不是中国人都擅长整体思维吗?”

“北方比南方更接近西方文化?山东人表示不服啊!河南人表示不服啊!快来压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棺材板啊!”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真的是因为南方的老祖宗们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相互依赖、互帮互助形成的吗?”

……

猴子、熊猫和香蕉,将这三者分为两类,北方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分?南方的小伙伴,你又会怎么分?一般来讲,美国人大多将猴子和熊猫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动物”类的;亚洲人更可能将猴子和香蕉分为一类,因为猴子吃香蕉。

 

以上这些疑问都有一定道理。“水稻理论”本身存在两个矛盾:

矛盾一: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虽长期生活在小麦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主要是整体思维。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从先秦到北宋,中华文明的核心圈都位于主要粮食作物为粟、黍和小麦的中原、关中地区。若“水稻理论”成立,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因长期生活在小麦区,应该更倾向于彼此独立而非相互依存,他们的思维方式理应更倾向于分析思维而非整体思维;同时,从时间上看,中国古人至多是在南宋开始才能以整体思维为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虽长期生活在小麦区,但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却是整体思维而非分析思维,且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已将整体思维运用得炉火纯青。

矛盾二:目前无足够可靠证据证明种植小麦的中国北方在文化上更像西方

尽管“水稻理论”及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却不能轻易得出中国北方人口在文化上更向西方,有更高程度的个人主义,更倾向分析思维,有更高的离婚率。理由如下:

(1)问卷或测量若想获得可靠结果,一个基本前提是其背后的理念要科学, 如果理念有偏差,按它编制出的问卷或量表必有偏差,由此得出的结果与结论自然也易出现偏差。依费孝通的研究,中国人的行为特色并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自我主义。杨中芳也建议,为了避免由简单的跨文化比较而歪曲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应放弃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表层特征的探讨。

(2)已有研究者对“水稻理论”的支持性研究证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原文存在着样本偏差、测量误差、模型设定错误等问题,由此认为该研究高估了水稻种植在塑造文化心理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

(3)假若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重心的不断南迁,自南宋至清末,南方比北方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体系浸润更深,那么,自清末民初以来,南方先是得革命风气之先、后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受儒学影响反又式微。与此相反,北方尤其是华北受帝都北京的影响甚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反而比南方更加保守。主张帝制的满清皇室成员和主张复辟帝制的袁世凯都是北方人;“打孔家店”的代表人物吴虞、陈独秀、胡适等都是南方人;“辛亥革命”和“八一南昌起义”都发生在南方,主张革命的孙中山与毛泽东也都是南方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都在南方,当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和人才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之态势。较之北方,当下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发达,富裕起来的南方人往往既传统又现代,从而更讲诚信,待人更慷慨、更宽容,人我界限、公私界限更清晰。由于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占据着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主导地位,对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的影响远远高于意识形态倡导的道德、传统道德以及西方道德。所以,仅根据南方人对诚实的朋友更慷慨,对不诚实的朋友更宽容,对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边界也更为清晰,无法认定南方地区集体主义倾向较北方地区更强烈。

(4)已有不同研究对于小麦区和水稻区离婚率的高低得出了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不能将离婚率作为推测中国北方在文化上更像西方的证据。

总而言之,除了中国北方人与西欧人生活在相似的纬度区域,且都以面食为主,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中国北方人和西方人有更多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点,更倾向分析思维。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无论是生活在小麦区还是水稻区,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都是“有”和“无”的问题,而不是“多”和“少”的问题。因为对秦汉之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创始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几乎都来自小麦区,但这些小麦区的中国大哲并未显示出擅长分析思维的特点,反而更擅长整体思维。而近现代中国人的分析思维其实是从西方学会的。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的文化特质和从外来文化中获得的文化特质之间会存在虚假相关,即高尔顿问题(Galton's problem)。这就意味着Talhelm 等人“水稻理论”研究中的数据可能由非独立的点组成,夸大了水稻种植和集体主义之间的相关性。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崇尚整体思维呢?

最可能的外因是:中国先人从治水经验中获得了灵感与启发

中国人偏向整体思维是自然环境、农耕方式、世俗哲学以及汉语特点等多种外因长期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可能的重要外因是先民从治水经验中获得了灵感与启发。

中国是农业大国,气候是农业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梅雨和台风的影响较大,造成这两个地区极易发生旱灾与水灾。这让先民对水患和治水经验刻骨铭心,流传下来许多治水的传说和故事,其中尤以“大禹治水”最为著名。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公元前1920年在黄河流域的确发生了一场大洪水,溃口流量10倍于黄河历史时期最大洪水。若想成功治理如此大的洪水,治水领袖就需要综合考虑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文环境、气象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当时所能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进而运用整体思维统筹规划。大禹在常年的治水实践中直观、真切地看到了天人密切相关的理念、顺应自然和通盘考虑(整体思维的雏形)在成功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性,进而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合理疏导,因而治水成功。与此相反,禹的父亲鲧治水时因缺乏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通盘考虑的理念,只知在局部进行行“湮”和“障”,却不知着眼全局并做到因势利导,结果,治水失败。鲧和禹父子二人都是黄帝的后人,禹治水成功而成为舜的接班人,而鲧治水失败落得被流放并客死羽山的下场。鲧与禹父子俩治水经历的一败一成构成了鲜明对照,对当时乃至后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即便到了商末、西周初年,箕子仍是从鲧治水失败而禹治水成功的事例说起,用它们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这表明鲧治水失败与禹治水成功这两件事对时人的影响之巨!

最可能的内因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与被认可

只有一个人或极少数人具有整体思维,整体思维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偏好,一定要多数中国人都具有整体思维,它才能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偏好。而要让多数中国人都具有整体思维,不可能通过种水稻就能于无意中形成的(毕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自古至今都不种水稻)。只能是文化精英将之提炼成一种或几种蕴含此思维模式的学说,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文化熏陶与教化而成。具体地说,起初运作整体思维时,因缺乏成熟的理念和可操作模式,全凭个人深厚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故它只被大禹这样具有大智慧的精英所掌握。之后,先人主要从长期治水经验中逐渐意识到生存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在天(自然)人关系上孕育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天人合一”。在此基础上,先人逐渐建构出了蕴含阴阳思维的阴阳学说、蕴含五行思维的五行学说和蕴含阴阳五行思维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成熟过程,正是整体思维逐渐成熟和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频次不断增加的过程。

总之,“水稻理论”虽视角新颖,轰动一时,但缺少文化生态效度,用它解释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缘由说不通。先人从长期治水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中看到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通盘考虑的重要性是促成中国人崇尚整体思维最可能的重要外因;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与被认可,为中国人运用整体思维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思维运作方式,是促成中国人崇尚整体思维最可能的重要内因。

 

资料来源:汪凤炎.(2018).对水稻理论的质疑:兼新论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内外因.心理学报, 50(5), 572-582.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

社会阶层与社会知觉:切忌高冷和穷暖互怼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减肥很难吗?无意识健康目标启动助你一臂之力

可成为女性朋友知己的十种男性性格特点
食欲与颜色之间的10个心理秘密

感知社会善念为何使人“乐”于合作?

何以一见钟情?面孔吸引力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婚恋心理:最有幸福感的婚姻年龄差

重温恋爱解决婚后“审美疲劳”

帮孩子改掉磨蹭习惯的五种方法

合理节约时间的技巧

加强自信的一些方法

怎样处理外遇问题

心累的女人如何释放自己

初恋为何如此刻骨铭心

两性心理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证

女性常见的心理特征

获得自信的方法 —— 接纳

如何教会孩子驾驭负面情绪

十种极品女人最让男人上瘾

男人该知道女人的六种心理

怎样拥有完美的一生?

伤心哭出来 莫强忍眼泪

吸引女性的注意力的三招

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十大诱因

破译女人8个行为秘密

成熟与不成熟男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