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义事业保持沉默,等于为非正义事业呼喊。 ——阿拉伯谚语

苏轼曾有云:“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在苏轼眼中,公平处理各个民族、群体和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是维持一个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基本条件。然而,最稳定的社会秩序可能并不是上层设计的结果,而是来自博弈与对抗。在现代社会,罢工、游行、请愿、签字、示威、静坐……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是特定群体提升群体地位与权益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变革与完善的重要手段。幸运的是,在这些抗争行动中,抗争者往往并不是在“孤独的战斗”,例如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虽然是为非裔公民争取平权,却得到了女权、反战甚至宗教组织的支持;1984年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时,同性恋团体则曾为矿工公开募捐。

在舆论至上的媒体时代,公众在实现社会正义、完成社会变革方面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成功的集体行动可以塑造公众信念,感染公众情绪,并将旁观者转变为支持者。而失败的集体行动则可能会引发公众恐慌,使旁观者感到厌恶,甚至引起他们的谴责与抵制行动。那么到底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旁观者对特定集体行动的态度或行为?最近,潍坊学院殷融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实验探讨了这一问题,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第5期《心理学报》,题为《旁观者对集体行动的支持:目标合理性、行动策略及目标实现预期的作用》。

该研究关注到了三个心理变量,分别是1)目标合理性,2)策略模式,3),目标实现预期。其中,目标合理性是旁观者对抗争行动目标诉求是否正当的主观评估。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集体行动都具有道德正当性,例如2007年好莱坞编剧协会(作为高收入群体)大罢工就很难得到美国普通民众的理解和认同。2016年中国各地陆续发生的一系列“反洋快餐运动”也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抨击与抵制。

策略模式指集体行动是否使用暴力策略。在现代社会,由于暴力行动会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安定,一般情况下民众会更支持和平、温和的抗议手段,很多暴力行动甚至会激起相应的反运动。例如,台湾反服贸运动时抗议者冲击占领立法院的行动就遭到大批台湾民众的反对。在现代社会普遍厌弃暴力的氛围下,暴力行动所包含的道德风险会使其在资源动员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2014年台湾“318反服贸事件”,反服贸游行本来只是一种正常的政治立场表达行为,但由于一些年轻学生后来攻占了立法院、行政院和学校,破坏了许多公共设施,引起了许多民众不满

 

目标实现预期指旁观者对集体行动是否能达成目标的预期。尽管暴力策略容易遭受公众谴责,但如果旁观者认为集体行动具有高合理目标,但目标却很难实现,此时他们可能对暴力策略表现出更高的容忍与接纳。例如,在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水俣病受害者向窒素公司求偿过程中,受害者在最初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采取了暴力手段,但该行动得到了当时很多媒体及民众的支持。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上述变量在集体行动动员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各个实验条件下,集体行动的目标合理性都是影响旁观者支持意愿的首要因素。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会根据个人的信念和道德标准进行判断决策,只有在旁观者评估集体行动的目标诉求具有较高合理性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对集体行动表现出较高的支持意愿。反之,如果集体行动具有不合理的目标诉求,反而可能会招致旁观者的反感与不满,就像2014年时很多香港市民曾针对“占中运动”而发起了“反占中运动”。

香港的“占中”运动引发许多香港市民不满,他们又发起了针对占中的“反占中”运动

然而,高目标合理性只是高支持意愿的先决条件,旁观者对集体行动的支持还会受到行为策略及目标实现预期的影响。实验1结果显示,当集体行动采用的是暴力策略时,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态度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即使集体行动具有非常正当合理的目标诉求,但旁观者依然不会认可暴力的抗议手段,只有在目标诉求及行动策略都符合旁观者的价值标准时,集体行动才会得到他们较高的支持。

尽管暴力抗争策略很难获得旁观者的认同,但目标实现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旁观者对暴力策略的态度实验2与实验3结果显示,在集体行动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如果行动目标具有高正当性,那么旁观者对暴力行动会表现出较高的支持意愿(相对于低合理目标)。该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与之相符的事件,例如,2016年法国爆发的工会组织抗议新劳动法活动中,尽管参与者使用了投掷燃烧瓶等暴力手段,但由于奥朗德总统坚称会继续推进改革,导致该抗议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民间组织及普通民众投身到该运动中。

文献来源:殷融. (2018). 旁观者对集体行动的支持:目标合理性、行动策略及目标实现预期的作用. 心理学报, 50 (5),

 

小编推荐心理学文章:

社会阶层与社会知觉:切忌高冷和穷暖互怼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减肥很难吗?无意识健康目标启动助你一臂之力

可成为女性朋友知己的十种男性性格特点
食欲与颜色之间的10个心理秘密

感知社会善念为何使人“乐”于合作?

何以一见钟情?面孔吸引力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解密撞衫后的心理

婚恋心理:最有幸福感的婚姻年龄差

重温恋爱解决婚后“审美疲劳”

帮孩子改掉磨蹭习惯的五种方法

合理节约时间的技巧

加强自信的一些方法

怎样处理外遇问题

心累的女人如何释放自己

初恋为何如此刻骨铭心

两性心理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证

女性常见的心理特征

获得自信的方法 —— 接纳

如何教会孩子驾驭负面情绪

十种极品女人最让男人上瘾

男人该知道女人的六种心理

怎样拥有完美的一生?

伤心哭出来 莫强忍眼泪

吸引女性的注意力的三招

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十大诱因

破译女人8个行为秘密

成熟与不成熟男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