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这样的剧情: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家属焦急地等待。护士从手术室出来,神情紧张地告知家属,“血库没血了!”这时候,总有亲爹或亲妈立刻挽起袖子:“抽我的!”也许你曾被这样的桥段打动,但其实这并非安全的做法。现代医学认为, 直系亲属之间是不宜相互输血的。这是因为直系亲属间输血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概率比非亲属间输血要大得多,且这种并发症通常是致命的。那种“输血亲父子”的场景,在现实中只能是极端的情况,比如病人是熊猫血,同时生命垂危且医院缺血,才会考虑相同血型的亲属输血,先抢救生命再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下面再来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肾移植是指用健康肾源替换患者体内不健康的肾,对还是错?把不健康的肾拿出来,把健康的肾换进去,是不是感觉这话没什么毛病,其实不然。肾移植手术是指将健康肾源移植到患者体内,一般不取出患者原有的不健康的肾,所以通常做了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体内会比正常人多一个肾。
现实中,类似这种知识误区屡见不鲜。而医患之间的知识鸿沟与认知差异,本身就是造成医患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我们永远不可能期待医患沟通能够实现完全的“知识对称”。患方会依赖“常识”或“直觉”做出判断,尽管这些常识或直觉可能是错的。但是,由于常识的根深蒂固性和直觉的“纯天然无负荷”启动性,使得患者可能会“据理力争”,反过来质疑医方的判断与诊疗合理性。
那么问题来了:能否找到特定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患者教育,使之在面临具体健康问题时更少地依赖常识或直觉,更多地反思自身知识与看法的局限性,从而使患方的认知模式向医方靠拢,最终促进积极的医患关系?
为此,我们精心编制了10个类似的条目,经专家评定后选择其中5个作为干预材料。预期通过“直觉”和“事实”恰恰相反的材料,使参与者意识到自身已有的医学健康知识可能是错误的或匮乏的,从而有意识地避免对医方一些负面的揣测与判断。在预实验中,全部回答正确的参与者只有5.8%,而且,有78.6%的参与者承认,反驳文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原有的看法是错的。不信?你就自己来试试:
类似这种条目,在心理学中通常称为“反驳文本(refutation texts)”,即声明个体先前获得的知识是不正确的,然后直接反驳并同时提供正确的知识,从而对个体先前的错误知识进行修正。反驳文本有助于个体去学习反直觉的信息,促进批判性地思考。前面5个条目,就是我们为医学素人们“量身定制”的5条反驳文本。接下来,我们以“小孩反复发烧,医生建议做骨髓穿刺检查”为主题编制情境材料,该主题在儿童发烧就诊事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家长可能认为做骨髓穿刺是医生想借此增加医院或个人的收入,而医生可能认为这是为了做出更准确的医学判断,因为未明原因的反复发烧确实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此外,使用该主题是创建一个“应该信任医生”的情境,以验证反驳文本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升参与者对医生的信任以及促进更加正向的道德判断。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效度,我们模拟现实情境,增加了患方的不同行为反应(做检查vs不做检查)及不同结果(后续未检出异常vs后续检出白血病)两个变量。
实验结果显示,反驳文本干预对道德判断影响显著,F (1, 301) = 54.51, p < 0.001, η² = 0.15,反驳文本组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认为医生建议做骨髓穿刺检查是为了明确的诊断,而控制组更倾向于认为医生建议做骨髓穿刺检查是为了赚钱;反驳文本干预对信任的影响显著,F (1,301) = 50.08,p < 0.001,η² = 0.14,反驳文本组的参与者对医生的信任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此外,我们还通过实验2和实验3探究了反驳文本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及适用普遍性,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宽容度在反驳文本和患方信任及道德判断之间呈链式中介作用,且反驳文本可脱离医学情境提升普遍患方信任。详情可参见原文。当然,使个体接受违反直觉经验的观念是一个微妙且需要具有说服力的过程(Pyysiäinen, 2003)。通常而言,与个体核心价值观较远的“客观知识”,人们接受起来毫无压力,但是涉及价值观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体验的知识,可能接受起来就没有那么愉快了。比如,男生可试试对女朋友说:“那几天喝红糖水,不仅没用,还会长胖呢”。效果如下:
再比如,你可以在要完零花钱后(注意这个时间顺序!),跟妈妈贴心地说:“吃阿胶、燕窝可不能补血和养颜哦,不如把那钱留给我当下个月的生活费。”当心妈妈“双杀”二选一:
为此,我们审慎地选择反驳文本的材料,有意避开涉及过多情感和价值观负荷的知识成分,而专注于相对客观、有趣、又较少为患方认知到的医学与健康知识,以降低其对信念修正的心理阻抗,加速认知模式的转变。但是,医学与健康问题,不可能不涉及医学观、健康观甚至人生观,这时的反驳文本还能有效吗?——卖个关子,且看后效。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 |
科学研究|兼济他人还是独善其身? |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