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亡”往往是人们回避的话题,然而对“死亡不可避免”的终极思考也许正是决定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生死是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并不乐于谈论甚至回避谈论与自身死亡有关的问题。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证·先进》)。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着眼于当下的。但是,没有死亡思考的人生犹如不考虑终点的旅程。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认为思考死亡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把每一天当作自己的最后一天来过,这使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时刻走上巅峰。生命的过程就是与时间相伴的旅程,死亡正是人类有限生命的结点。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判断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活动、决策偏好和行为倾向,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当下对时间的判断与规划。那么,死亡思考是否真的会影响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与判断?这种影响是否会进而体现在与时间管理有关的行为决策中,并具有助人成功的积极作用?

 
2.“恐惧管理”还是“时间管理”?近30年来,有关死亡意识效应的最具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与这一理论相同,我们认为对于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死亡思考进而会对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然而,不同于这一理论,我们认为死亡思考引发的不是逃避式的“恐惧管理”而是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求生本能令我们对自身必死的命运产生强烈的恐惧,人们会通过文化世界观(cultural worldviews)的坚守与自尊(self-esteem)的提升这两类防御反应来缓解死亡恐惧带来的焦虑。依据恐惧管理理论,有研究者对死亡意识与时间知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死亡意识会让被试做出相对较长的时距评估(Martens & Schmeichel,2011)。研究者认为这种时距感的增长是人们面对死亡时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这种防御会让人感觉时间资源相对丰富,从而使死亡在主观感知上离主体更加遥远。不难看出,这种解释认为所谓的“远期防御”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式反应。也有研究者提出,死亡意识会让人更偏好于小而快的利益,而不是大而延迟的利益(Kelley&Schemeichel,2015)。但是,我们日常的体验与以上的观点并不一致。想到人终有一死,人们常常会感悟“生命有限”、“时光飞逝”,而不是“时间的宽裕”,并还会引发“珍视人生”、“关注健康”、“不留遗憾”、“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等很多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而且,研究者也发现,经历过亲友因癌症死亡的人更关注于长远利益,愿意把较多的钱分配至长期储蓄账户中,倾向于选择专业杂志而不是娱乐杂志,他们追求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目标,表现出未来偏好(Liu & Aaker,2007)。

 3.“死亡思考”到底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产生怎么样的作用?我们运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思考,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死亡思考与时间评估的关系问题。研究一探讨了死亡凸显对短时距评估的影响,研究二探讨了死亡凸显对长时距评估及跨期决策的影响。跨期决策是与时间知觉有关的行为决策,是在近期小收益和远期大收益间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我们的研究发现,死亡凸显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无论是短时距评估(实验一),还是长时距评估(实验二),死亡凸显实验组的被试对时间的评估均明显短于非死亡凸显控制组的被试。死亡凸显会让人们感知的时间流速变快,这与人们经历与死亡有关的事件时经常引发出的“时间飞逝”和“生命有限”的感悟相一致。死亡凸显实验组被试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明显低于非死亡凸显控制组的被试。死亡凸显让人们更能抵制即时或近期收益的诱惑,更关注于长远目标,偏好于未来。中介效应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时间评估在死亡凸显与跨期决策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死亡凸显可以通过时间知觉影响行为决策。也就是说,自身死亡凸显的实验操纵引发了一种 “时间飞逝感”,进而降低跨期决策的延迟折扣率,让人更关注于未来。


4. 死亡思考与人生当一个人想到生命有限,也许会感到恐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在时间知觉上的表现为对时距的低估,进而产生一种时光的飞逝感。这种适应性在跨期决策上的表现则为对未来利益的折扣率下降。在死亡凸显启动后,大学生被试的自我控制力提高,冲动性降低,更为关注于长远未来的收益。总而言之,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是人生进取的一种原动力;在生命终点的参照下,人们能够更为理性地规划自身的未来。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

向死而生:人生进取的一种原动力

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政府透明之效力几何?

员工建言如何可以持续?

被领导信任:你所不知的另一面

科学研究|兼济他人还是独善其身?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落实”

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

判断是否心理健康有哪三条标准?

如何有效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心理健康很重要,十个条款要记牢

心理健康教育 | 总结·交流·发展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心理健康的生态观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心理问答| 什么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

积极投身劳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升免疫力方案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新训生活适应攻略

心理健康有标准,如何去做你最关键

心理健康:重新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痛快地对父母发火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的影响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仅有身体健康还不行,不要忽视心理健康!

抓住未来: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这些秘密,只有心理医生知道

算命师傅都是心理医生

最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支招:抑郁症的自我调节法

一位心理医生眼中的护士长

心理医生:抗击疫情关键时刻,这方面也不能忽视

心理医生:科学应对困扰 做好心理“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