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由最多数量的人所共享的事物得到最少的关注。每个人主要想到自己,很难关心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只有他自身作为个体被关注时才关心共同利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50年 追求权力和地位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一种强烈动机。权力动机是一种影响和支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愿望或驱力,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性动物群体中。作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高权力动机者比低权力动机者更加渴望名誉、地位、声望和影响力。获取权力的方式有两种:反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亲社会的行为方式。虽然人们对权力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行为,然而在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中, 这种行为不是获得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可持续策略,因为群体经常惩罚那些通过武力和攻击来获得高地位的成员。相反, 高权力动机者往往以更聪明的方式去寻求影响他人。大量研究表明,获取名誉和地位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表现出公开的亲社会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努力去管理自身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当有他人在场或个体发现自己正被他人观察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策略性互动过程中,社会存在线索与名誉和地位紧密相关。公开场合下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提高助人者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带来良好的名誉。鉴于高权力动机者比低权力动机者更在乎名誉和地位,我们预测,相比无社会存在线索的情境,高权力动机者在有社会存在线索的情境中会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水平。为检验该假设,研究1以内隐的眼睛线索来操纵社会存在,实验组被试呈现人眼图片,而控制组被试呈现花朵图片。同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任务,被试扮演“提议者”角色,以公平行为(分配给对方的金额)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指标。研究2以他人是否在场来操纵社会存在,采用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任务,以合作行为(向公共账户的捐资额)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指标。结果发现(见图1和图2),无论在眼睛线索还是他人在场条件下,相对于低权力动机个体,高权力动机者会表现出更高的公平倾向和合作水平。然而当没有社会存在线索时,权力动机与公平或合作行为不相关。
在被他人观察或公开情境下,高权力动机个体宁肯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物质利益,以公平和合作的形象展示自己,这种“追名弃利”可以为他们换取更好的名誉或者潜在的更高的地位,从而更可能去实现自身的影响力。相反,匿名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并不能为个体带来名誉和地位,高权力动机者不会出于策略的考虑去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基于名誉解释取向的高成本信号理论(costly signals theory)可以有效解释上述行为。据该理论,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会选择用高成本的行为来传递某类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意味着高价值。例如,雄性孔雀又长又大的尾羽虽然导致其更容易被天敌所发现,以及造成觅食的不便,但这种高成本的信号向雌性孔雀传递了自身生殖适应的高价值。

再比如在一些原始部落存在的“夸富宴”(potlatch)。在这种仪式上,某个土著部落的首领会把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物品和财产拿出来分掉。有时候,首领甚至会简单粗暴地烧掉值钱的东西,以此炫耀自己的富有。这种炫耀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代价昂贵的信号,人们借助它来吸引合作伙伴以及性伙伴(“瞧,我多有钱,我甚至可以花钱买没用的东西,比如钻戒,比如去国外度假”)。
在本研究中,公开的自我牺牲行为(放弃个人利益)不仅表明个体愿意为公共福利做出自我牺牲(信号发出者具有某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表明个体有能力承担自我牺牲的代价,这种高成本的行为可以为个体换来潜在的名誉和地位等资源,随之带来的长期收益会弥补之前放弃物质利益所付出的成本。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无私的慷慨行为,但在内心深处,却受渴望地位的驱使。
同样地,该理论或许也可以解释许多的慈善行为。为什么捐款人想要剧场、学校、医院等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什么各类媒体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慈善家名单?我们对别人赚了多少钱感兴趣,但我们对他们扔了多少钱更感兴趣。本研究表明,人们(尤其是渴望权力的人)还是喜欢被人看到自己的行为慷慨仁慈。现代慈善事业继承了远古的夸富宴,成为一些人获取地位的一种方式。正如一些慈善机构报告称,即便已经告知大众不需要捐款了,但钱还是源源不断涌来。这些捐款人的行为,既为了慈善,也为了名声。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

向死而生:人生进取的一种原动力

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政府透明之效力几何?

员工建言如何可以持续?

被领导信任:你所不知的另一面

科学研究|兼济他人还是独善其身?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落实”

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

判断是否心理健康有哪三条标准?

如何有效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心理健康很重要,十个条款要记牢

心理健康教育 | 总结·交流·发展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心理健康的生态观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心理问答| 什么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

积极投身劳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升免疫力方案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新训生活适应攻略

心理健康有标准,如何去做你最关键

心理健康:重新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痛快地对父母发火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的影响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仅有身体健康还不行,不要忽视心理健康!

抓住未来: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这些秘密,只有心理医生知道

算命师傅都是心理医生

最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支招:抑郁症的自我调节法

一位心理医生眼中的护士长

心理医生:抗击疫情关键时刻,这方面也不能忽视

心理医生:科学应对困扰 做好心理“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