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晚,央视在《新闻联播》前播出了B站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随后在五四青年节这天,该片直接刷爆社交网络。各大媒体相继播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并发酵,其文案台词更是引起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共鸣。再接下来的几天,关于“后浪”的定位、特点的讨论在反转、热议、质疑的声音中持续霸屏。而在这个问题上,自然不能缺少来自心理学界的观点和声音。
其实,关于如何看待或定位年轻人,反映了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哲学观或出发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和期刊杂志,都从“缺陷”(deficit)观出发,主张研究选题应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如学习困难、情感紊乱与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干预,这一观点始于霍尔(G. Stanley Hall, 1844-l924)开创的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科学研究。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霍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该学说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族进化历史的过程。按照这一观点,青少年期与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的动荡、转型的时期(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相对应,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这时个体开始出现人类更高级、更完善的特征,霍尔用“疾风怒涛”一词作为这一时期个体心理起伏跌宕、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发展特点的标志。简而言之,持青少年“缺陷”观者有意无意认为青少年处于“危险边缘”,他们与生俱来的“野性”和不文明的行为使走出童年期的他们“变坏了”,《后浪》台词中“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正是持有这样的缺陷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长期盛行的有关发展的缺陷模型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一些发展科学家开始在发展系统论的指导下来理解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发展的可塑性及多样性问题。对于发展科学家来说,可塑性的潜能和体现意味着可以对青少年个体及其生态学特征进行乐观的、前瞻性的探究,并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或拟合个体和背景的优势,提高青少年发展轨迹的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以“优势”(strengths) 为基础的关于青少年发展本质的新的理论视角——积极青少年发展(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YD)开始出现在青少年发展研究中。PYD认为青少年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在应对物理和社会环境挑战或接受其支持的过程中,把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如勇气、希望、自控力、复原力等)自然展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说,PYD用一种基于潜能的视角和方法来定义和理解青少年的发展,它强调青少年自身蕴藏发展的潜力而不是“可能的”缺陷,因此要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来管理,正如《后浪》文案中的台词“青春是善良、勇敢、无私和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PYD观引导研究者在选题时可依循一个基本原则:关注那些所有青少年都具有的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以及激活青少年积极发展轨迹的良好环境特征。最新发表在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的这篇文章“学校资源对青少年早期幸福感发展的影响: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纵向中介作用”(常淑敏,郭明宇,王靖民,王玲晓,张文新,2020)正是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一项选题研究。该研究综合考察了动态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的自身优势与所处情境资源是如何提升其幸福感的。其中,对青少年自身优势的考察以意向性自我调节为指标,情境资源则以青少年日常感知的学校资源为观测指标,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两个概念。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个体以增强自身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由选择、优化和补偿三部分组成,可以看作是人们在学业或职业领域为同时达到获得(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大化和丧失(不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小化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规划执行过程。已有研究发现,这一为促进个体自身发展而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会在青少年期迅速发展,但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滋养”的外部环境,如成人或社会的支持、授权、规范和期望等。
学校资源反映了校园情境能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所提供的系列经验、关系、技能训练和价值观的集合,如安全和关爱的校园氛围,公正、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该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是:代表发展情境优势的“学校资源”和代表个体自身动力优势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如何随时间进程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在此可看作良好适应指标)?通过对1000多名青少年连续3年的追踪测量发现,青少年感知的学校资源水平能够预测他们入学时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和幸福感水平,同时青少年感知的学校资源水平越高,在三年中他们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速度越快,但他们感知的学校资源水平却不能预测自身幸福感的提升速度,能预测青少年幸福感提升速度的是其自身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速度,换句话说,只有当青少年能够持续获得进步和掌控的感觉时,才能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该研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他们生活的良好环境会激活其个人优势的不断提升,这种内在的成长动力最终使幸福之花更好地绽放。
为了让“后浪”们幸福奔涌起来,学校和社会都要尽早帮助年轻人识别并发掘自身的优势,更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资源,让他们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能够激活并展示他们潜能的活动或项目中来。
注:B站,哔哩哔哩,为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
文献来源:常淑敏,郭明宇,王靖民,王玲晓,张文新. (2020). 学校资源对青少年早期幸福感发展的影响: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纵向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2(7),874-885.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 |
科学研究|兼济他人还是独善其身? |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