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会议题又会成为民众关心的话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准备提交建议修改《婚姻法》,将男女法定结婚最低年龄定为18岁。同时取消男的年满25岁、女的年满23岁晚婚年龄限制。该议题一经出现,引起了广大的民众和网友的热议,有鼓掌热呼响应,也有质疑反对。我们且不站在支持与反对的角度来思考与分析,是什么样的社会动力导致该议题产生呢?该事件的背后动力为什么呢?又是否降低年龄后,能避免一些事情的产生吗?
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心理医生唐南认为,18岁的男女仍然处于青春期或者刚刚走出青春期,大部分的他们都还是学生阶层,少部分的为社会阶层,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他们对自我成长的体验才刚刚开始起步,对于家庭角色的概念和家庭的责任都处于朦胧的状态,仍需更多的自我体验和经验让自己更清晰,更有准备。因此,完成自我成长体验,丰富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及责任是关键。而父母对孩子的角色表现及承担责任又是孩子对以后婚姻的态度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结婚年龄限制过高、导致两方面的问题,1、我国“剩男剩女”现象不断增多,甚至有一个群体叫做“恐婚族”,年龄大了后,对自我婚姻产生恐惧与排斥。2、我国婚前同居、未婚先孕等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弃婴、杀婴等社会现象的不断产生。那么降低结婚年龄在该方面是否能有利于缓解或者避免该社会现象的频繁产生呢?
唐南表示:1、“剩男剩女”和“恐婚族”现象的产生的动力在于该类群体暂时未完成自我的体验,对自己还没有完全的完成了解和接受,又如何去面对“两个人”的人生,不稳定的心理又如何允许另外一个人的进入。“恐婚族”恐惧的并非是婚姻,而是婚后带来的两个人共同的生活,未成熟的心理与自我能否经得起婚姻生活的考验。2、婚前同居、未婚先孕,以及弃婴、杀婴等现象由于对家庭角色和家庭责任的不了解与恐惧。自己的角色都未成熟。在自身朦胧模糊的角色上再加一层未知的“爸爸”“丈夫(妻子)”的角色,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无法用稚嫩的心理来承担这个角色带来的责任,因此才会带来这些现象!
唐南认为自我体验完成,年龄的成熟与社会经验的丰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获取更多来源于家庭与社会的评价,更全面的了解自我。丰富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及责任,该类知识与经验的丰富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了解家庭结构和角色也是从此刻开始,家庭教育中可以将家庭的角色和责任可以具体的与青春期的孩子具体的来谈,丰富其对爸爸(妈妈),丈夫(妻子)角色的了解与认同,提前从父母身上同化对该角色的责任,那么让其拥有内在的家庭角色特质。
若能从该两方面完善,结婚年龄定为多少岁都不是关键了!
专家介绍:
唐南:国家心理咨询师,现为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心理医生,擅长于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家庭沟通,品行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心理辅导,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闭症患者的团体治疗,户外拓展有很深的研究。
(责任编辑:周菌)
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