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因焦虑而失眠,如今却因失眠而焦虑。这个有关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使很多失眠症的人吃药无数,到头来还是睡不着。

失眠的3P 理论,你是否有听说过呢?

除了身体疾病,80%的失眠都是心理原因所导致。睡不好的众多假设说中,“3P理论”被普遍认可,它是指: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跟年龄、性格特质等因素相关,比如青春期、更年期敏感性强,有些人对声音感受性更敏锐(很小、或者频率很低的声音),比如楼上掉东西,容易引起反感、烦躁。

诱发因素,应激性事件。例如考试周(考前),上台前等压力性事件;或者第二天要出游,类似兴奋事件;新手宝妈睡眠被频繁中断等,都可能是诱发因子。

前两者都满足了,也不一定就“失眠了”。作为社会人,被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冲击着,每个人都有诱发因子、还带着父母给的参数(特质)。往往第三个因素才成为是否失眠的分水岭。


第三个是什么呢?维持因素,是否保持了持续性的行为和信念。从形态上来看,比如偶尔一次的没睡好,跟睡不好有损身体挂钩;提早上床、推迟起床以增加“睡眠”时间;从社会功能看,晚上睡眠质量不好、白天没精神,效率不高、记忆变差;从痛苦感,担忧失眠比失眠本身,更难受,同时它又很难自行消失。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巴菲特是在遇到芒格后,事业才起飞,源于芒格一句话:“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远比股价便宜的小公司更值得持有”,这消除了巴菲特认知圈的“不知”,打破其认知天花板,使得他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成了人类。

短期失眠变慢性失眠。正如维持因素所讲,越是死磕、“死”得越快,想要睡好觉,思路决定出路。


心理学技术,对于中、重度焦虑、失眠、恐惧强迫的的处理,森田疗法、正念、承诺接纳疗法,以及观呼吸是更有效的。根源在于“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改变应激脑回路。

容易焦虑、总是掉入的“怕失眠”的黑洞中,这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这里要求我们不以制造出来的痛苦为痛苦,事实为真、不为所动,以“不反应”“不回应”“不理会”的不变原则,理解而又不支持其发展,进而修正与睡眠的关系。

具体如何操作呢?通过观察呼吸的方式,持续专注呼吸,对于任何的身体感受、你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一切,只是保持觉察,但不再参与,只是感观察鼻孔处一呼一吸,持续专注呼吸的心,自然与焦虑、烦躁、紧张断开,取而代之的是平和与安定。如此,又怎么会睡不好呢?

注:长期严重失眠者,需静坐观息法每次1小时,每天两次,至少约1个月,自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