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锌

  在关注心理的人群中,年龄是参差不齐的,有二十来岁的青年,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甚至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这个全民关注心理的年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那就是——压力。放眼望去,似乎人人都无法摆脱各种各样的压力。儿童成长与约束的压力;青少年学习与就业、婚恋的压力;中年人事业与家庭的压力;老年人对子女生存担心与自己生命存活的压力……

  压力,压力,无所不在的压力!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心理问题了。

  我在想一个问题:面对这些年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堪称“灾难性”的心理环境,如果没有心理学,那会怎么样?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心理学已经成了很多人逃避(或者暂时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即便在他们还不了解、或者还不完全愿意相信,是心理问题导致了自己的不良感受,但在没办法解脱现实困境的情况下,还是得选择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让自己不难受。说难听点,似乎有点“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半信半疑感觉。

  每次给学员上课讲到相关心理学理论时,看到台下的学员们或是惊异、或是深思、或是痛苦、或是会心微笑等等不断变化的表情,我的心中很复杂。因为我看到的,不但有渴求心理学知识的迫切,更有渴望抓住救命稻草那样求生欲望的眼神。

  我所理解的心理学不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属于某些专家大师们故弄玄虚的高深理论,它很多理论的要点恰恰是来源于古老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弘扬中华文明”的自我满足需要,而是通过学习看到了包括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著作和他们自己的描述得到的一个概念。

  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心理学的精髓来自于我们身边,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必要不仅仅是看那些心理文字的表面意思,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生活去充满信心地感受内心。因为天本来就塌不了,我们不能被“心理问题”四个字吓到,因为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感受。只要有感受,就会有痛苦困惑。假如我们在寻找解决方法的同时,无形中反而用心理学术语给了自己这样那样的“有病暗示”,那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动力沟通提倡的全民健心运动立足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问题,而每个人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理念,就是希望我们可以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语言去引导正常的视角,来看看我们心里究竟在说什么。

  所以说,心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即便您已经八十五岁了,现在学心理也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