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ha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许涛
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的生灵深受涂炭。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后不久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就陆续自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入川投身抗震救灾工作。据什邡市志愿者协会统计,仅什邡一地单日前来报到的志愿者人数最高达5000余众,截止6月底前后有超过10万的志愿者来当地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为什邡地区的灾后重建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派遣的第一批心理救援队成员,笔者入川后在德阳市团委和什邡市卫生局的全力支持下在什邡地区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及相关工作。现就抗震救灾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的思考如下:
1 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的必要性
1.1 入川志愿者面对广大灾民的首要现实难题
大地震及其后的无数次余震、失去熟悉的亲朋和家园、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居住的简易帐篷拥挤嘈杂、白天酷热、夜间寒冷、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及食物饮水的不足等等诸多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灾民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焦虑、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亦必然导致其对外界救援的心理阻抗。因此,如何与灾民良好地接触沟通,切实地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安抚和帮助他们,成了满怀报国热情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众多志愿者面临的首要现实难题。
1.2 满怀热情的志愿者切身需求
地震后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生活背景的志愿者们,由于其中大多数缺乏专业心理素养甚至基本的心理常识,在与灾民安置点群众接触中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安抚和帮助那些经历心理创伤的灾民,虽满怀热情却无处着力,常有束手无策之感,甚至一些试图安慰的话语反而无意中碰触到受助者内心深藏的痛楚,进而导致深入接触的受阻。同时,由于自然灾难巨大,志愿者们在面对大量伤亡的现实,强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又要投身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处于情绪焦虑、抑郁、易激惹等状况的灾民,加之志愿者远离家乡,灾区自身的生活保障条件艰苦,上述诸多长时间、高强度的应激负荷给他们的心理健康亦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所有入川参加抗震救灾及重建家园工作的志愿者队伍进行相关心理知识培训。
2 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的紧迫性
2.1 对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培训是志愿者自我心理保健的预防针
通过专业人员给予的实用心理技术培训及有效的心理支持,使志愿者在高强度心理负荷下产生的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自身心理压力,会使其救灾工作更加有效,由于事先没有接受心理防护培训的志愿者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背景下工作一段时日后出现了情绪、行为等异常的案例并不鲜见。
2.2 对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培训是烈日下帐篷学校的及时雨
在志愿者大军中,有许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志愿者,如高校老师、大学生和社会工作者,他们绝大多数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灾区主要从事的也是与学生教育有关的帐篷学校工作,但在工作中,他们对大地震后表现明显异常,在帐篷学校里安静莫名或哭闹不休等个别学童也常常感到困扰揪心,不知所措。通过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培训,志愿者教师在对表现不同心理创伤程度的灾区幸存师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心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与专业心理工作者互为有益的补充。
2.3 志愿者队伍是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好助手
通过对当地志愿者的应急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然后在当地志愿者的协助下前往各个灾民安置点开展心理救助工作,既可大幅减少因在异地人生地不熟而耽搁的时间又可解决方言不通对心理救助的干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绩效。
2.4 志愿者队伍是整个心理援助工作的主力军
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接受过严格危机干预训练的专业心理工作者毕竟是很少的,而在他们身边有着庞大的潜在队伍——志愿者。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先期突击集中培训出有心理学或医学背景的志愿者成为心理工作骨干,再依托他们由点到面的扩大受益人群,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心理工作者的作用,减少灾区人员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上述可知,自有抗震救灾志愿者的第一天起,对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训工作就应随之展开。此项工作开展得越早,对整个心理救援工作的积极影响越大,对减少大地震带来负面影响的作用亦越大,科学有序的对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3 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的科学性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事故中300余人遇难,其中288人是中小学生,另有130名重伤员住院,国家卫生部第一时间从各地抽调了数十名心理专家赶赴克拉玛依进行心理救援工作,这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我国官方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有益尝试。至此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次大地震后从各地赶来的众多心理工作者仍然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领导,也没有统一的心理干预技术路线。灾区随处可见不同版本、不同印刷的心理干预宣传手册,有通俗易懂的亦有晦涩深奥的,有感情真挚的亦有空洞说教的,有内容重复的亦有意见相左的。应该肯定的是手册编撰者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伸援灾区的心灵重建,帮助身处灾区的志愿者助人自助,但如此一来,众多志愿者反而无所适从,对长篇累牍、种类繁多的心理干预指导方案疲惫不堪直至敬而远之或纯凭自我感觉和生活经验去取舍手册内容。故而对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的科学性首当其冲,应在具体实施中着重考虑。
3.1 去繁化简,统一规范
非常时期成非常事。中国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流派众多,各有倾轧。在面对人类罕见的大灾难面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了主旋律,国内许多心理工作者亦不约而同地放下学术争议,而卫生部5月18日公布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更是国内心理工作者集中意志的体现。方案的心理干预指导篇从干预的目标、干预的人群、干预的方案、心理的评估、干预的技术、干预的要点等等都给出了统一规范的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去繁化简、统一规范的心理援助培训方案自然亦成了我们开展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时科学性的体现。
3.2 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统一规范并不意味着照搬照套,千篇一律。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受教育背景、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训方案亦应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对于当地志愿者多为中学生群体的现状,培训侧重教授自身心理保健及简易心理评估方法,并选择性地培养其中个人素养较高的一批人作为专业心理工作者在当地开展工作时的向导和助手;对于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的外来志愿者,则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织集中强化训练,统一干预技术路线,各有侧重,互通消息,协调行动;对于从事帐篷学校教育工作的志愿者,则侧重与其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互为补充,有针对性的讲授临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其识别学生中出现的是正常应激反应还是严重心理问题,并坚决做好他们的技术支持工作;而对于多数参加救灾重建工作的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使他们成了宣传队,成了播种机,走到哪里,就会把心理创伤防护常识带到哪里,深入到灾区百姓的心中。
3.3 因地制宜,灵活机动
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没有黑板和投影仪,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抗震救灾的大局,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亦然。什邡,距震中汶川最近距离不足40公里,与之同属龙门山脉的一山两翼。这场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使什邡地区的重灾乡镇90%的房倒屋摧,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设备设施一应俱毁。在此背景下,开展系统心理援助培训工作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一个扩音器,一支笔,一张印有联系姓名电话的简易名片,几张画示意图的白纸,还有赶印的培训材料就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例证。许多志愿者白天都分散各处忙于各自手头的工作,上午下午的常规培训时间安排肯定已不现实,所以,见缝插针地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暇时间上门提供心理援助培训服务就是灵活机动的具体表现。
3.4 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的长效性
众所周知,根据国际上对大灾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心理创伤的原理和规律,这次心理援助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救援的重点不同,地震后头一周救人是重点;头三个月内救灾、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在特别的节日,如中秋、过年、清明、周年祭等,自杀的机率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回顾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数据,有的甚至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至今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同样必须指出的是,对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也必然是灾后心理干预长期而重要的内容。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志愿者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志愿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会对志愿者进行预防性训练,帮助他们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促进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觉察,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为了留下带不走的心理援助队伍,使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训工作成为一项长久工程,部队和地方均在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作为全军心理卫生服务中心,我们与什邡市卫生局签订对口帮带协议,每年免费为灾区培养专业心理工作者3名,进修培训的时间为半年,汶川地震过去已经三年了,目前已培训出15名合格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他们都将作为心理骨干回到什邡再开展当地的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以此由点到面,层层扩大受益面;中国心理学会在灾区建立了长期的“心理援助站”,通过援助站对附近的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援助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同时通过对口大力培训四川省的心理学工作者,再以自愿者的方式,开展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以此实现心理援助的长期阶段。
4 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4.1 儿童志愿者的二次心理创伤非常普遍
例如在什邡当地,当地震发生后许多未受伤的什邡市民都自发地走出家门加入救援行动,这里面有许多是被父母行动感染的小学生。据了解,当时成年人大多参与的是搬运救灾物资的重体力工作,而有许多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参加的则是帮助推送担架床和照顾伤员的轻体力工作。灾后的48小时里许多伤员开始从山区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什邡各家医院,其中不少伤情严重。骨断肉裂,鲜血四溢的场景比比皆是,现场哭声一片,令人不忍耳闻目睹。许多研究已证实,创伤暴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的灾后心理问题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相关。虽然绝大多数当地的儿童志愿者48小时后被替换下来回各自居住点安顿,但不久就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如过分恐惧黑暗,社会退缩,依赖父母,饮食和睡眠模式改变,攻击,焦虑,害羞,持续的噩梦,头痛和其他躯体不适等。在给这些少年志愿者开展家庭治疗中可以明确发现,多数症状均与少年参加的高心理负荷的志愿者活动有关,而地震时的数分钟恐怖体验对其身心的影响倒退居其次了。灾后年幼的儿童作为心理防护的弱势群体,应一律禁止其参加高心理负荷的志愿者活动。
4.2 当地青少年志愿者尚须正确引导
有研究表明,在赴川救援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心理创伤程度最高。大地震后在各个灾民安置点和帐篷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见有一群群15、16岁的当地中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一手拎个盛放随身零碎物品的塑料袋,另一手抓着一瓶矿泉水,站在烈日下等待随时可能通知的任务出现。他们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因为灾后当地学校都停课了,时间很空闲所以同学间自发地互相联系着走出家门加入志愿者活动中。但因为没有专长,所以没有固定的志愿者工作安排给他们,接到的往往是临时帮忙搬运救灾物资的任务;因为没有财力和便携的通讯工具,所以为了避免错过临时下达的任务而早早地坐公交车聚拢在各个灾民安置点附近等待,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中饭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在给他们心理援助培训时除了侧重开展自我心理防护学习外,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不伤害其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把兴奋点转移到灾后暑期自我管理和在家自学等事情上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决避免疲劳作战,并以分组和轮班的形式有组织地参加心理健康互助小组活动,以保证其充分休息和可持续发展。
当地青少年志愿者是我们四川未来的希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之逐渐回归灾前学生的角色;合理的作息和学习,使之在灾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这是每一个入川心理工作者的责任。
4.3 对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不是一次性的,更不是短期的
一名南京退伍军人志愿者5月15日去的都江堰和北川,参加挖掘尸体和疏散幸存者的工作,27日回南京后常常被噩梦惊醒,不敢走在新建楼房下,总觉得在地震;一个北京大学在校博士生志愿者5月18日前往什邡加入帐篷小学工作,28日回北京后回避接触有关灾区的报道,心中总感觉放不下灾区的学生,经常无故走神,寝食难安;一个当地农民灾后主动跑去加入垮塌学校的救援行动和后来的救灾物资装卸劳动,当事后返回自家恢复日常生活时,脑海中总闪现救援时的凄惨画面,看见/听见有关救灾的报道就无故流泪,悲伤莫名,全身乏力不适。许多志愿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抗灾一线不畏艰险地奋战数十日后仍自感体力充沛、精神饱满;然而,当撤换回原来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时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情绪障碍和适应困难。因此,对志愿者心理援助培训工作,不是一次心理援助培训就结束了,而应是长期跟踪式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始。
4.4 心理志愿者队伍急待统一行动
有灾民的地方就有心理志愿者队伍的身影,这是好事,但亦存在突出的问题。至5月底已经没有哪个灾民点没有心理宣传手册了,至6月底无论到哪人群扎堆的地方一询问都会告诉你心理专家已经来了好几拨了。心理志愿者们如同其他志愿者那般,有高涨的热情有美好的愿望,但心理干预工作有其特殊性,重建心灵家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更看重的是心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耐心品质。蜻蜓点水地抚慰、教科书式地说教只会带来心理阻抗和进一步深入干预的困难。虽说北京是什邡的对口支援城市,但志愿者是没有市界的,来去自由,在什邡罗汉寺外的同一顶帐篷上短短一个月已经换了好几个省市相关协会组织的心理志愿者救援队的招牌,真有“城头变幻大王旗”之感,更遑论非官方的各种民间组织以及自学考出了国家咨询师二、三级证的社会工作者们。没有贬低相轻之意,只是想指出早期入川从事心理干预的志愿者队伍庞杂无序,各自为战,且流动性大,前后工作很少连贯衔接。一方面常常发生不必要地低水平重复干预某区域人群,既浪费了宝贵的心理干预资源,又让被干预人群产生认知疲劳,导致干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干预实施者的受训背景不同,所站角度不同,具体干预方案也就五花八门,加上权威专家众多,指导意见也有不近类同之处,导致被干预人群无所适从,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由此可见,心理志愿者队伍急待统一有序行动,在进行心理援助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衔接、相互救助、科学地避免和减少替代性创伤,用最大的热情做好长期心理救助工作的准备。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心理救助的志愿者行动需要形成一个接力赛式的梯队。在国外,巨大自然灾难的心理救助经常就是一个波浪式梯队,进行持续性的心理求援。尤其在巨大灾难发生后,更是一种密集的波浪式心理救援过程。具体做法是由灾区一线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志愿者们,直接面对灾区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服务,然后这些心理志愿者再接受心理督导师们的心理疏导。
回顾三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志愿者们前赴后继,坚韧顽强地与我们广大部队、武警官兵一道奋战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第一线。他们有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有安抚伤者的拳拳之意,用心理学知识武装他们,发展他们,壮大他们,使之成为灾区长期心理救助的主力军,这是我们每一个专业心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谨以此文致谢在四川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志愿者战友们!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