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nanchang心理咨询专家 何筱
了了:
你好!年关将至,马上又要到了为过年回哪方父母家发愁的日子,我和老公结婚4年以来,几乎每次都为这个话题闹不愉快。我两在外地工作,和各自的父母都不在一个城市,虽说老公是家里独子,但我也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何况我的孩子有他爷爷奶奶帮忙照顾,而我的父母则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可能见到他们的外孙,作为女儿,我一直觉得有愧于自己的父母,他们生我养我,却在我成家之后连见我一面都很难。我也不是不能体谅我的丈夫,有时候看着他难过会迁就他,但我也不想让自己被内疚压得抬不起头来。这可真是道选择难题!
水草
水草:
你好!你提到的这个苦恼或许在无数的中国家庭都存在,特别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子女在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有了日益广阔的天地,成家后与父母分隔两地的情况变得普遍。这种地域空间的分离给新成立的年轻家庭带来了不少挑战,包括过年回哪个家、孩子谁来带、要不要把身体需要照顾的一方父母接到身边照顾等等。据零点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成都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夫妻为此意见不合、吵架甚至离婚。
暂且放下社会环境、政府政策、文化传统的因素,夫妻为过年回谁家的问题而苦恼,看上去像是家庭无力面对棘手事件作出抉择的状况。困难是出在没有解决问题方案吗?或许不是,困难或许出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机制。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向最终的目的,要的是结果,解决问题的机制指向问题被解决的方式,重在过程。也就是说,也许烦人的并不是最后的结果是否如愿,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体现了夫妻各自的意愿和决定权,是否体现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从家庭功能的视角看,一个面对分歧无法顺利作出决定的家庭,不一定是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家庭,但有可能是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无法解决过年回谁家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家庭成员的问题,而反映出家庭在感情交流功能及处理事物功能上的不足。
在你的描述里,好像看到妥协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制,从这种解决机制里感受到你们夫妻关系里存在的一些失衡,妥协并不是在信任、尊重、理解的家庭氛围里可行的一个长期解题思路。虽然婚姻生活有4年之久,但你家的决策规则是否还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呢?
家庭从组建开始,要经历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它的存在就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一样,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诉求。对于新婚家庭而言,除了在亲密的关系中发展承诺与责任感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于夫妻双方走出原生家庭系统,走到一起,经过磨合,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它既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又是不同于两个家庭的一个新产物。在这种新的婚姻体系下,身份、关系、组织规则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完成重新建构、确认。新的婚姻关系意味着打破原先的格局,放下全然的自我,也必然要求各自的改变。在一些80、90后的夫妻中会戏剧性的发生“一见钟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的现象,即是这种重新建构的失败。一个运转良好的家庭,在遇到冲突会卡壳但却不会宕机,凭借的是尊重理性与现实的态度,没有压榨与欺凌的对话过程和不计较输赢的情感支持。
无论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是婆家娘家轮流坐庄抑或婆家娘家一起过,相较于纠结于选择哪一个选项,更重要的是在不排斥理性与情感的对话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彼此能达成共识的决策方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