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阿英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誓言,缴械是我的直觉,而说这份誓言的男人却是一个高大帅气、年轻率真的男孩,或许也只有这个年龄的男孩才会有如此的憧憬和豪壮。精致、俊俏、带点俏皮的着装让我眼前一亮。他说他想真正停下来,不愿意那么草率地在女人堆里流浪,像一个浪者一样,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能流浪到另一个地方,而他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换一个性伴侣。如今,有这么一份真挚的爱摆在他面前,他却是如此的恐慌,渴望又恐惧。他在徘徊,有没有“爱”这个东西,一直以来,他认为跟女人之间无非就是性的关系,所以、KTV、酒吧、微信、陌陌…约炮,翻云覆雨、醉生梦死。

  这是一例典型的病理性投射性认同的经典案例。健康的两性关系,通常是精神吸引产生肉体吸引,或者肉体吸引中伴着精神吸引。再加上责任、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彼此惺惺相惜,日久弥新。在这种两性关系中,性只是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随着年龄的增加,性的成分逐渐降低,亲情和共同的生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但情欲的投射性认同不是这样。在这种关系中,性本身就是全部或主导关系,而不是关系的一部分。因为在这种关系中潜在的假设是,性是保持所有事物能有序的进行的粘合剂,而未被说出来的担忧就是,如果性不是主要的成分的话,那么关系也会就此恶化、崩溃。在情欲的投射性认同的关系中,性会让其他所有的事物黯然失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是爱欲。在咨询室里也不例外。

  有关咨询师与病人之间的经典故事——《扪心问诊》这个小众闷剧里,也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情欲激荡做开场白,把这种爱欲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婴儿对母亲的爱,一直到青年男女的性爱,爱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不断展现。而心理治疗,就是一切爱欲集中体现的地方。不少来访者,心理治疗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感觉到自己爱上了治疗师,甚至有些第一次就展开激烈的攻势,请客、吃饭、买衣物、开支票,从而一系列疑问也就产生了——

  很多咨客于是会幻想跟咨询师上床,做翻云覆雨的事。而这种幻想,通过眼神、表情、服装、肢体、声音传递给了咨询师,咨询师在潜意识捕捉到了,如果没有功力,进行反移情的分析,咨询师就会不知不觉迎合或者享受这种投射,于是咨客和咨询师之间彼此的“投射——认同”的游戏就拉开了序幕。咨客不断地勾引咨询师,不断对咨询师进行性暗示,咨询师乖乖做了咨客的俘虏,就被投射性认同了。但自此咨客的疾病也永远没有了好起来的希望。因为咨客又一次验证了这个所谓的“真理”,即:“你不过就是想跟我上床,这个世界再没有除了性以外的其他的爱。只有通过性,才能证明我的价值。我只有给你性,你才能爱我,重视我,不抛弃我。”于是这个在两性关系上本来就有问题的咨客,永远跳不出这个死循环,更无法真正的爱自己和接纳自己。

  和其他的投射性认同一样,这种形式的病理成因也是来源于一个人的童年,在他们的童年,他们只能通过一种相当局限的行为模式才会被人重视,即性的表达,对他人性的满足。所以他们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而不断的复制这种关系,从而得到强化。

  这种有关一个人性满足感的信息传递得越早,则早期客体关系也就越病态,那么结果也将越具有破坏性。因为儿童不懂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们只懂得去接收外界给予的信息,然后消化、接纳。

  使用情欲的投射性认同的个体,他们在很早就认识到,只要他们为生活中的成人提供某种形式的性刺激,他们就是受欢迎的。因此,无论交流的形式如何,儿童接收到的信息是“只要你让我兴奋,你就是令人愉悦的”。

  而这些信息就这样,被并入了婴儿的表象世界,并最终构成了他后来与他人互动的基础。从此,他们就是依靠这种完全基于情欲建构的关系,他们也只能通过这种关系来确保他们的自我价值。

  但是,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却严重的影响和限制了他们和他人之间互换的范围和质量,因为这种关系只建立在情欲上,没有情感作为基础,所以当情欲退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关系也就自然的结束了。

  因为这种建立在情欲基础上的关系,是很脆弱的,也是很短暂的,在彼此情欲的热情减退之后,就找不到替代的东西来维系两人的关系。因此,这种人也无法跟别人建立起永久的、健康的两性关系。

  而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只有给予咨客除了性爱以外的理解、包容、接纳、抱持,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打破咨客童年时建立的条件反射并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咨客才能最终得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