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爱

  W先生,37岁,独生子,家庭条件优渥,在单位上事业有成,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在别人眼里是顺风顺水,可谓春风得意。可是W先生在成功的路上却越来越不开心,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痛苦,有时候感觉自己都要疯掉了。来做咨询,内心充满了满满的压抑和委屈。说自己对父母产生敌意,有时候会恨,觉得自己努力做到最好,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W给父母安排了一次海南度假之旅,可是回家后,父母只字未提。家里来了一个亲戚,父母和这个亲戚聊起亲戚家的侄子,大加赞赏,原本并没有什么,但W觉得那些笑声和话语如此刺耳,让他不堪忍受。仿佛他们是说给他听的,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心里很不舒服,表面上却未动声色,一个人闷闷的回到卧室睡觉去了。睡醒以后接了两个朋友的电话约吃饭,因为心情很不好,冷漠拒绝。

  在访谈中,W说,小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你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抱着妈妈亲一口。”在W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和妈妈的亲密表达。妈妈的话让W觉得自己不够好,在他那样的感受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无辜的小男孩满含困惑的瘪着嘴,低着头的拧巴模样。我的反馈让W眼眶变得湿润,他说:“是的,其实,有时候我也想像别的孩子那样给父母表达爱,但我说不出口,觉得很别扭。我也想像别的孩子那样和妈妈有肢体上的接触,可是我有一点点的那个意思,遭到的都是冷漠和拒绝。”回忆里,妈妈从来没有说过:“孩子,妈妈爱你。”或者深情地拥抱自己。仿佛他们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看似在一起,心理上却遥不可及。他说自己在成长中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安全,从小到大,极少向父母袒露心声,打开一点,就会被打击和否定,慢慢地认同,认为父母就是绝对权威,不容挑战。

  “你看别人家的谁谁长得多帅,你看人家谁谁学习多好……”在别人家孩子的影子里,W学会了竞争,什么事情都要做的比别人好,工作后很努力,每一步晋升都超过同龄人好多,当然,他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牺牲了很多的休息。可是,父母依然吝于表达认可,认为W的成功都是他们支持的结果。

  压抑的愤怒从何而来?总是努力做到最好,可是仍然得不到想要的鼓励和赞赏,即便现在已经成人,心里那个结却无法打开。对父母的恨由此而生。感觉自己在家里就是个无能的废人,是一个事业和家庭的“瘸子”,配不上好的生活,所有的伪装和面具,戴得自己好辛苦,讨厌这样的自己。

  打开伤口,暴露旧有的创痛。在咨询中寻找到那个孩子犯错后父母愤怒——指责——打骂——寻死觅活——持续冷落,孩子胆怯——辩解——承受冷落——求饶回话——讨好的模式,由此,W学会了压抑、察言观色、伪装掩饰,没有学到如何表达。是的,多少人因为拙于表达错过机会纠结一生,因为不会表达而压抑痛苦。在支持、陪伴、探索和商讨中,W渐渐懂得,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沿袭了那样的方式。而只有学习成长,才能够打破那个循环。W在咨询中渐渐地澄清了内心的困惑,看清了关系,明确了改善的目标,也增加了改变的动力,领悟到成长中自己的责任。现在,他会对儿子说:“宝贝儿,爸爸爱你。”儿子说:“爸爸,我也爱你。”在和儿子的拥抱中他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和温暖。

  经过他的许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有很多的来访者,都有这样的委屈和不满,那一个个可怜的小孩子,在父母绝对权威的指责和批评下,渐渐戴上盔甲和防御,不敢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常常外表开心快乐,内心却挂满尘埃。爱需要正确表达,才可以流动。严厉的要求远不胜温情的爱,不要让孩子活在他人的阴影里,要告诉孩子:“宝贝儿,我爱你。”父母的欣赏和鼓励才会让每一个孩子活出自己,活得自信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