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薇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小孩
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们要互相容忍,辛苦且坚强的活下去。
-----几米
曾经,我是一个非常害怕面对孩子情绪的妈妈,尤其是负面情绪。每当孩子因生活中的事表现出沮丧、失落时,我通常的反应有两种,要么就是指责他,否认他不该有这种情绪和感受,要么就是忙不迭的给他一些我自认为好的建议。我一直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直到某一天,我跟8岁的儿子说:咱们聊会天吧。8岁的儿子说到:我不想聊,每次我跟你说的时候,你都会数落我一顿,说我怎样怎样。就在他说出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好像的确是这样,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在第一时间否认他的情绪和感受,好像他的确越来越不喜欢再向我表达他的感受。
于是,在那之后,开始有意无意的留意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是一个常常忽略、否认自己感受的人,所以,既不愿、又不敢去面对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在那之后,我一次次提醒自己,一次次揣摩,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打破自己。慢慢学会,慢慢懂得,学会接纳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学会懂得接纳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于是,两年后的今天,当十一岁的儿子再次向我表达他的情绪时,我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回应。
晚上,白色的灯光下,妈妈靠在床头上看书,小刘在一旁写作业,忽然,耳边传来纸巾擦鼻子的窸窣声,擤鼻涕的嗤嗤声,那个小人却一直不吭声。凭感觉,妈妈知道,小刘遇到了伤心事,满腹委屈,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于是,妈妈放下手里的书,挨到他身边,手自然的搭到他的肩上,问道: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愿意和我说说吗?”
听到妈妈这样问,小刘停下了手里的笔,表情更委屈了,更多的眼泪涌出,忙不迭的去擦,似乎不愿让妈妈看到。
“我、、、我邻桌每次都嘲笑我的日记,让我很难过......”
拿过他正在写的日记本,翻到前一页,妈妈看到老师在上面批了四个字:加强书写。旁边是一个C。
妈妈心里明白了,这四个字和一个等级符号加上邻桌的嘲笑让他受到莫名的伤害,有种深深的受挫感,迷茫感。
“邻桌的做法一定让你心里很难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一旁的妈妈搂着小刘的肩膀轻轻问道。
“她那样让我觉得很讨厌,很生气。”小刘语气强烈的说。
“嗯,她的嘲笑让你有种被伤害的感觉。”妈妈补充说了一句。
“我都已经很努力,尽力去写好了,可老师每次都写这几个字,一点都不注意我的进步,再加上邻桌今天又嘲笑我。”小刘愤愤不平的说到,显出更委屈的样子。
看起来,因为这件事,他已经积压了很多的压力,老师的,同学的,甚至还有妈妈的,只是今天的这个时机是一个爆发点,在他承受了很多的来自别人的要求、期望、嘲笑、不肯定后的一种深深的无力与失落。
妈妈搂了搂小刘的肩膀,说到:嗯,这种被人嘲笑,努力了却不被人看到的感觉一定不好受,它可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有时候甚至想放弃。
“没错,我有时候就想,老师既然怎么都不满意,我干脆放弃好好写算了。”小刘失落的说,但明显还有些不甘心。
渐渐的,小刘平静下来,和妈妈商量了下以后再遇到这些事情时怎么处理,妈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小刘听到高兴处,脸露笑容,神情愈发放松,然后,继续拿起笔,写完自己的日记,还是那么认真、尽力。
日记的结尾处,他用大大的字写了一句话:我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有时我想做却做不好......
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渐渐发现,在这些矛盾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忽略与轻视,比如这最常见的一幕:
儿子:我真想揍我们班小亮一顿!
父亲:为什么?怎么了?
儿子:因为他老找我的事,经常对我冷嘲热讽。
父亲: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
儿子:我没有!
父亲:没有!那他为什么找你的事?
儿子:我根本就动都没动他,也没说他。
父亲:同学之间哪有不发生矛盾的,不要这么斤斤计较的,都是一个班的,要想办法和同学搞好关系,再说了,你平时说话有时候不注意,我和你妈都提醒过你多少次了,你看你,说不定还是你说话不注意,先招惹了别人。
儿子:我真的没有。跟你真说不清楚,算了,不说了。
这场对话,最终以父亲的拒绝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以失败告终,尽管父亲给出的建议有可能是有用的,但却完全被儿子忽略掉了,因为他的情绪没有被看到,被理解。
不知道为什么,站在大人的角度,对于孩子出现的各种情绪,我们常常采取忽略、漠视或觉得他小题大做,甚至觉得他就不应该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于是,在每每遭遇到来自大人的轻描淡写的忽略后,谆谆教导的建议后,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再敞开心扉,不再坦言自己,学会了沉默,学会了逆反。
班里一位14岁的女孩曾经写到这样一件事:今天,我给我妈说我太胖了,想减肥,我妈直接说了句,晚上少吃点。顿时让我语塞。其实我是想让她安慰安慰我的。
因为母亲没有接收到孩子的情绪,没有看到问题背后的担心、不安和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不自信,贸然给出了建议,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得不到回应,于是丧失了和母亲交谈的兴趣,久而久之,话越来越少,只剩下了“哦,啊,嗯”。
还有一位14岁的男孩,拒绝和母亲沟通,问他原因,他说:无论我和我妈谈什么,她最后都能成功的扯到学习这件事上。比如有次吃饭看电视时,有个汽车广告,我说妈你看这车怎么样,我妈就开始说想要开那么好的车,得有很多钱,要争很多钱,你得有份好工作,想要有份好工作,得上个好大学,你说,你现在的学习成绩能行吗?
母亲抱了一份热切的,为孩子好的心,但最终却使孩子越来愿远,直至不愿开口说话。如果当时母亲能够回应下孩子的情绪,为他的眼光,对生活的追求有所肯定,然后再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这个目标,孩子是不是会燃起斗志呢?
当青春期的孩子向我们流露情绪时,其实他们更想获得的是我们的理解、懂得和接纳,理解他们不被他人理解的一面,懂得他们内心的不安焦躁,接纳他们不敢向别人展示的一面。他们希望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不完美的一面,他们把我们当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试图获得一些支持的能量,一些温暖的种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与关系。其实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不成功,哪怕不完美,至少他们需要这种获得力量的感觉。
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历了很多这样的场景后,我终于渐渐的懂得了一点:学会真正在乎,接纳孩子的情绪。面对问题背后的情绪,让自己不再恐慌、焦虑、抗拒。在回应了孩子的情绪之后,再给出合理的建议,其实是一件没那么困难的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