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fuzhou心理咨询专家 曹怀宁

  性、浪漫和爱情,产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

  人类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但由于原始时期两性在抚育亲代时投入的成本相差悬殊(女性要花很长时间孕育和抚养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时间远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时期男性都是占据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和产出的主体。

  因此就渐渐形成了女性相对矜持保守、男性相对开放滥交,女性在挑选伴侣时主要观察的是对方抚育亲代的能力(包括物资占有量和性格两方面),而男性主要考量女性容貌、抚养下一代能力的基本态势。

  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禁欲倡导、对女人“圣母—荡妇”的二分方式,到性解放、女性看似已摆脱了性道德禁锢的现今,人类似乎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际上,虽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会衍生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但受原古基因记忆的影响,人的本性却从未改变过。

  纵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婚姻问题,有两大热点经常为人们所讨论,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二是男性越来越频发的“第三者”状况。

  许多人痛斥不认感情只认钱的“刚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钱就变坏”的男人和专抢别人老公的“狐狸精”。他们充满感情地回忆着当年一床棉被一把糖就缔结的婚姻,艳羡着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妻,并将这两大问题归因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即现代人的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各大报刊杂志、广播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对这些人冷嘲热讽或大肆挞伐。

  诚然,功利化、道德沦丧是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但若从达尔文主义出发考虑这一问题,也许我们会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

  属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人在考虑结婚对象时首看物质,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过去农村嫁女儿,看男方能不能出得起彩礼,家里是否有地有粮,城里人结婚,也要求男方出“三转一响”。

  但是,为什么过去在结婚成本方面的矛盾不像现在这般激化?

  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过去农村与城市泾渭分明,年轻人一般都在各自的户籍范围内嫁娶。

  因此,彩礼一般也按各自的风俗操办,换句话说,不会超出男方经济实力太远。而现在农村城市化的趋势,让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结婚前提都成了“有车有房”,这就使得刚从农村脱身走向城市的年轻人倍感压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房子这种家庭必备品还没这么困难。

  在过去,农户一般都有自建房,而城市里的工人、职员会有国家安排的住房。虽然条件可能很简陋,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周围邻居都是这样的条件,因此较少引起人们的攀比和不平。

  但现在,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轻人相比,在社会和物质资源方面本就相对匮乏,再加上现今政府不再分配福利房,而房价之高令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根本望尘莫及。

  以前是无论如何都还能凑合,现在是根本无望;以前大家差的不太多,可现在体制内公务员的特权福利令体制外的人难望项背,这便大大激起了人们的不平。

  住房确实是一个家庭保持稳定生活的重要前提,不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是一味要求女人降低要求,不计较物质,这种违反人性的做法如何能有明显效果?!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导致了我国一夫一妻制的动摇。

  纯粹的一夫一妻制只会出现在没有明显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男性所占有的物质资料相差无几,很少出现一个男人养家能力是其他人好几倍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女性也很少做出放弃一个能提供给她全部物质资料的男人,而去与另一个女人分享男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的决定。

  但在现今社会中,有些男人买不起房,有些男人有自己的房,有些男人坐拥多处豪宅,身家巨万。若将男人粗略地按此标准分成三等,而将女人们按容貌、才能等标准亦分成三等,和谐的一夫一妻制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对应等级的男女各自婚配。

  可事实远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处走”的本性会让女人们渴望嫁给比她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高的男人以改变生活,而男人倾向于拥有更多伴侣以传播基因的本性会令他们看到其他女人时蠢蠢欲动。

  在过去比较保守的年代,道德准则和社会舆论会掐灭一个男人内心的火焰,不甚宽裕的经济实力也容易使他打消念头。但在“笑贫不笑娼”的如今,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已经大大下降,手中有了钱的男人在面对渴望靠婚姻改变生活的漂亮女人时,心中的这团火很容易便成燎原之势。

  现在离婚也不再如以前那般饱受社会压力,条件较好的男人离婚再娶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丈夫在面临孩子出生、七年之痒、中年危机等境况时更容易出轨,从而导致家庭的破裂。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序列型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夫多妻制。这样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越来越多底层男人找不到妻子,也使得那些人到中年人老珠黄,为家庭付出良多而导致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下降的女人没有了应得的保障。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古以来基本未变,但社会的阶级、舆论、道德环境和价值取向可以对其有巨大的影响。

  在一个保证人民温饱生活,贫富分化不很严重,注重个人素养和道德的社会里,人们便不至于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而将物质作为择偶的决定性标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会有多样化的追求,也会更痛恨那些不尊重女性尊严与价值、破坏婚姻神圣性的男人,并用道德与法律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

  而这会引领出一股提倡精神追求及自我克制的社会风气,并产生抑制男性与女性劣根性的作用。用康德的理论来说,便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渐渐从“假言命令”转向了“绝对命令”,即原本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行为渐渐内化为其价值观,到最后成了自我约束和要求。只有这样的内心力量才能与强大的本能相抗衡。

  而在一个为温饱奔忙、崇尚功利、精神式微的社会里,当教育、家庭、社会大环境无一例外地被“金钱至上”的论调污染时,我们去哪里寻找战胜自身劣根性的力量?

  本性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决定性的,但它的力量绝不容忽视。几句空泛苍白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不可能荡涤人心,只注重知识填充却无视道德和价值观树立的教育无法使人的内心充实且强大。

  当女人们一心只想改变物质生活,却无法树立起鲜明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时,当男人们认定有钱有势美女环绕才算成功时,踏实单纯的幸福也就再没有了栖身之地。

  别再只是一味抨击那些男女的见识贫乏、精神庸俗,对他们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们该想想,事到如今,问题该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