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shanghai心理咨询专家 苏联国
最近,美国宇航局发现了一颗高度类似地球的星球,人们自然会问:“那上面有生命吗?”那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是什么呢,有水?有碳元素?有氧元素?或许都要,又或许都不用要,即便是在地球上,在美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一个基于地球火山口的局部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生物,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是一种单细胞细菌,它的生存不需碳、不需氧、也不需要水,它只需要硫元素,它就以火山喷发出来的剧毒物质硫磺为食,照样过得很潇洒,这也是生命,这就是缔造了不同于人之前所认知的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底层的生命,地球上还有多少生命是在“人所定义的生命”之外的呢?那个高度类似地球的星球上的会有多少令人惊讶的生命呢?这两个相似星球之外的星球上呢?据此些疑问,人们是不是就不应框定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从某个角度上讲就是一团化合物,可能会以人们所已知的或未知的任何方式存在。
海洋中有一种海螺,当雄性海螺长大后,它的生殖器会脱离它的身体,自主游动去找寻找雌性海螺,期初生物学家一直以为这个东西是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种新生物,但研究到最后突然发现,这个东西竟然是雄性海螺的生殖器。这种伟大的海螺养了这个生殖器多年后,这个生殖器竟然脱离了海螺的身体自己玩去了,真是让人太难以接受了,这是生命的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生活中的很多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在不停的冲击人们原先固定的认知,生活千奇百怪,宇宙万重庞杂,是不是人们就不该有很多坚锢的固定认知呢?即便有,人们是不是不应该对这些认知太坚锢,而应有随时彻底反思的心思以随时重新认识呢?并且不应止于表面的一些反思而应深入再深入。那是谁造成了人们的坚锢的固定认知呢?是人的自我学习本能和自我顺应发展本能,这两种本能驱使人不分对象也不顾及对象的对错去学习并深入发展,进而铸造了人的选择性认知和选择性行动并自我深入循环发展,如:“谎话说三遍,自己都被骗 —— 大脑的一部分知道所说的话是谎话,但大脑还有一部分仍旧把这谎话当成真话来学习并深入发展”,“出生于中国的中国人、但由日本人养大的女间谍川岛芳子至死都对日本忠心耿耿,她不停的在中国干坏事,但她的养父母从一开始就是把她当做间谍工具来养育的,对川岛芳子没有什么儿女感情,她的养父母最终成功了,这是何等的悲剧啊!”,再如:"第一印象,刻板效应",“习惯易养成,养成难改变,年小易学习,越老便越拧”.....。但生活中的事物从来就是“存在即合理,合理不一定对”,生活中的观点也多数往往就是“基于某一目的的洗脑性阐述”,如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哪来的正确道理啊,所讲的理论就是用来跟别国争东西时给对方洗脑好争抢。当人们接触一些事物时,由于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顺应发展本能已先期在人们脑海里注入了太多的固有逻辑,人们会在这些逻辑的基础上对事物不自觉的进行选择性认识和评价,最终导致不容易深入全面客观了解某些观点和事物。
比如“王林事件”—— 一个低级魔术师跨界导演的一出持续二十几年的“皇帝的新装”事件,不由的让人慨叹,怎么会忽悠了那么多人,包括那么多名人,还持续了那么长时间。这个事件的本质是怎样的呢?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一些气功之类的所谓奇异现象不理解 —— 对某些事物搞不明白时人有惶恐感,心理上倾向于快速弄明白以有安全稳定感。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太复杂,找不到很多所谓奇异现象的合理解释,所以当王林说他的魔术是神仙之类的事时外行的人便有点倾向于努力接受,在魔术界王林的表演是小儿科,但关键是他跨界了,对于对魔术外行人来说便相对容易相信他。并因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人们过群体性的生活过的太久了,中国文化中有相对西方更强的“从众效应”,人云亦云,缺少强大的反思与质疑所谓权威的精神,对一些事物或说法相对比西方也更容易极端认识和处理,如:“战争中宁战死不投降”,“事说三遍便成神,人传三遍便成仙”,“枪打出头鸟,我不发异声”,“随大溜是最保险的,我不做另类”,“宁说万句假良言,不讲一句真差语”..... 于是随着关于王林的“传说”的蔓延,王林大师便越来越牛,最后被吹上天了,当然现在还是掉下来了,不过被摔得很惨。总之,一些先前于大脑中有支持王林说法的固有逻辑的人,偏向于将王林的大师所说的事不自觉的进行选择性认识与评价,进而认为王林说的正确,于是被王林大师忽悠了,事实上并不全怪王林骗了这类人,很大程度上是这类人自己骗了自己,若没有王林,这类人很可能还会选择相信李林或张林而被忽悠。
再比如“释永信事件”,出此事后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自己被佛教和少林寺忽悠了,事实上是这类人大脑中关于佛教和少林寺的选择性固有思维太多了,佛是什么,是伟大的吗?凭什么伟大?“试问谁家的父母不盼着自己儿女子孙满堂以享受天伦之乐?哪个人不喜欢吃肉、没有正常的性需求?压抑一部分正常需求,释放另一部分欲望,天天念佛宣扬佛祖有多伟大,不停的让人自我洗脑 —— 伟大的佛祖是这样处理事情的吗?”佛教事实上是千年前人们在生活困苦时,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想找些“心理上的安慰性归属”好让自己感觉舒服些,即找些理论将自己洗洗脑,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各路神经系统运作的协调些,如:某人被官兵杀了全家后循入空门,事实上就是“很伤心想逃避,不报仇很痛苦但报仇又不敢”,信佛后美其名曰“看破红尘,探寻佛法”,实际上就是:先逃避,逃避之后再找寻“探寻佛法”的乐趣。此历史时期的人们基于很多客观因素有信佛的心理需求,统治阶级也感觉这种理论有助于统治,也促进其发展,另外还有一些佛教人士觉得这是谋财的好手段,于是用佛教和少林寺的相关东西来谋财享受,释永信就是这样,但现代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个人有问题时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不用去逃避信佛了。总之,感觉自己被佛教和少林寺的伟大形象忽悠的人,是基于先前于大脑中的固有逻辑,对佛教进行了选择性认识与评价,缺乏对佛教的深入全面客观认识,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忽悠了自己,因此有时候就需要随时刻意提醒自己进行反向思考和扩展性思考。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