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nanchang心理咨询专家 何筱
行进的列车上,不远处传来孩子和一位妈妈的对话:
妈妈:“说了叫你别乱动,你不听话是吧?”
孩子沉默。
妈妈:“再动,再动我就把你丢到奶奶家!”
孩子:“我才不去奶奶家。”
妈妈:“你给我下来!”此时,似乎听到妈妈的巴掌拍到孩子手上的声音。孩子开始哭泣。
妈妈:“谁让你不听话的,不听话就要挨打,不许哭了,看看你,手上这么脏,还往我身上撇。别哭了,还听不听话了,再不听话我就把你的手指头剪掉!”
孩子哭的更大声了。
妈妈:“还哭是吧?我真的要拿剪刀了哦,把你的手指头一个一个剪掉,让你吃不了饭,玩不了玩具,没有小朋友和你玩,老师也不理你,我也不要你了,丢到奶奶家去带。”(不知是否这位妈妈已经装模作样的开始拿出剪刀)
孩子的哭声在妈妈说完此番话之后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又提高了分贝。
孩子:“臭妈妈,坏妈妈!”
妈妈:“你还骂我啊,你这个坏孩子,是不是又想挨打了啊。老师没教你要有礼貌吗,你还骂我。真是的,下次不带你回家了,你自己回去。不许哭了,听到没有?”
孩子继续呢喃着:“哼!臭妈妈,坏妈妈。”
以上是生活中听到的一段真实对话,这位妈妈与孩子的对话充斥在整个车厢,让人不得不介入其中。后来大概是孩子持续的哭闹声让不少邻座人对这对母子投以注视的眼光,妈妈大概多少觉得有点尴尬而开始不理孩子转而和邻座一位妇女开始讲述孩子不服管教的种种。
虽然没有看到孩子哭泣的神情,但我想这位孩子的伤心是真实的,他对妈妈的评价也是他的真实感受。在整个母子对话的过程中,听到的是妈妈对孩子的命令、强制与威胁,至于孩子为什么要乱动、挨打之后疼不疼、别人看着他们他是否尴尬等等妈妈似乎都没有去尝试理解。无法得知这种做法是这位妈妈一贯的管教方式,还是因为她身处公众场合想要尽快让孩子不再折腾而采取的极端做法。
妈妈想要管教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使用命令与威胁的方法好像效果并不太好。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从婴孩时期被全然、关爱的照顾中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自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照顾的让他们认为外部环境对他充满善意甚至周围的人是由他掌控的,只要他不开心了不满意了,通过哭泣就能够吸引到大人的关怀。然而随着年龄的递增和身体、心智的发展,孩子开始真正的和真实环境接触,走路摔跤了不一定有人抱起来,偶尔尿裤子了可能妈妈会开始责备他,逐渐地,孩子的行为受到环境与父母的调控,慢慢向着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向转变。这个阶段中的父母可能从最初的无条件关爱孩子开始逐渐树立起一些威严的形象,一些夫妻开始扮演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角色。从孩子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发展的角度来说,管理是必要的,这种管理不仅仅是送入幼儿园至小学接受老师的调教,也包括家庭的塑造。
发布命令与执行命令,是军队的运转方式,并非是亲子教育中的健康沟通。命令意味着无条件遵从,没有例外,没有详情,没有理由。这种强行的压制会阻断孩子探索世界的可能性,这个是被禁止的,那个是不被允许的,久而久之,世界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人际交往能力都将受到抑制。命令的另一种可能是会让孩子(特别是年龄大一些,自我意识强一些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偏偏要与之做对,对于一些真正的危险警告也视而不见,最终导致自我伤害。
威胁,常见于父母对于一些低龄儿童(2-5岁左右)的管理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曾经被自己的父母威胁过,诸如大灰狼会把小朋友吃掉、人贩子会把小朋友卖掉、警察会把不听话的小朋友抓起来等等……此类威胁并非不可,不然恐怕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无法健康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父母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来把握。越是低龄的孩子,越没有办法分清想象与现实,父母把恐怖的意向带给孩子,孩子的内心无法进行区分与加工,轻者可能是做恶梦、尿床,重者容易引发孩子的精神病性状态。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能够部分识别威胁中真实与恐吓的区别,来自父母的威胁可能更多地被感受为他不被父母所喜爱,他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孩子。这种被轻视、被打压的感受会让孩子产生困扰与怀疑,对于他的自我认同产生阻碍,从而影响他的人际交往甚至学习表现、生活状态。那个被威胁要剪掉手指头的小男孩,他对妈妈的反应是攻击妈妈,说妈妈不好,他的反应说明他不是害怕被剪掉手指头,而是不喜欢妈妈这样对他,可惜这位妈妈对此没有觉察。
健康的家庭互动中,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应该告诉他对错的标准,也可以适度的给予惩罚,但更重要的是也要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诉求,在树立威严的同时仍然不失父母的温度,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本质上父母仍然爱他,关心他。上文提到的那位孩子为什么要四处乱动,也许是狭小的座位让他觉得不舒适?或者是没有玩具在身边,他觉得无聊?或者是他在用乱动的方式希望邀请妈妈可以陪他玩一会?这个问题,希望有一天那位妈妈可以找到答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