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各种各样的目标、追求、理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似乎是永不褪色的旋律,家长、教师、孩子随时随地都可能谈起,我们从小在课堂上就被告知:人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写作文更是经常脱离不了这个主题,然而等到长大后,回头一看,我们确发现,当初的理想抱负都已经随风而去,眼前的现实可能惨不忍睹;也可能比当初的理想要“理想”一些。
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人生目标和人的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小时候我们的目标可能是要做警察、宇航员、武林大侠,很浪漫,很目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可能会发生转变,目标可能变为要成为歌星、画家等;还有个原因就是现实生活对人的“逼迫”,有句话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是有社会属性的,目标会从浪漫转向现实,比如,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目标可能是要做科学家;上中学之后理目标就变成了要考上好大学;上了大学后目标估计就变成了要找到好工作;毕业工作了之后目标可能就是要找个好媳妇;之后目标可能就变成了把孩子养育好……
很多人设定目标很长远和详细,从每个月到每年一直规划到很多年后,一步一步看起来好像很到位,其实人生在世,真正能够规划的只有眼前的离自己最近的“一步”,这一步如果实现了,才会有规划好的下一步,但是那时的下一步就是做好的吗?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看问题的角度都可能会变化,之前规划好的最好的下一步此时可能变得“不太好“,如果固执的履行之前规划好的下一步,可能会显得机械或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陷入矛盾和混乱的自我状态;但问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句话讲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每一步行动过程中都可能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第一步都没有顺利实现,那么后面长远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就根本没有机会过渡到当初规划好的第二步,所以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
所以我们只需要把握住最关键的离我们最近的一步,然后走一步看一步即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更好的规划下一步,这就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思路,不要看得太远,太远往往会显得虚幻,所以有个词语叫做“憧憬理想“,对未来太远的东西只能拿来憧憬一下,我们只需要真实的活在当下,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事情即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终身教授克虏伯在广州开讲“幸运绝非偶然———金融危机中的人生发展机遇”。他在演讲中认为青少年无需回答诸如“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类问题,最要紧是清楚现在要做什么。
家长朋友们谨记,千万不要逼问孩子,你期末要考多少分?要考上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即便孩子说了,你也不要当真,盲目逼着孩子立出来很多目标可能无形之中增加孩子的压力和负担,使孩子心理焦虑,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独立的成长,人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可能有太大距离、太多差距,很多孩子一旦踏入社会,学校里面形成的价值观瞬间就可能崩盘。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