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nanchang心理咨询专家 何筱
某一天,闺蜜突然在群里发来一条信息,“你们了解打工度假签证不?大家看看,我们一起去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打工吧,为期一年,边打工边旅游”。第一个回复的闺蜜说“有难度”,第二个回复者即本人输入四字“这么浪漫”,第三个闺蜜在我们聊了一阵之后打出两个字“好累”。第一个回复的自称务实的摩羯女和第二、第三个自我标签为体制内人士的女生,均纷纷表示辞职成本高,心虽向往身不能及,且还不忘对认真提出倡议的闺蜜夸一番真浪漫,如果成行真好之类的话语。
三个回复的闺蜜们像是条件反射般齐刷刷举出了现实这块牌子,工作、男友不可丢,雅思、离家难度大。过了一阵,我的脑海忽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尝试?究竟什么原因拖住了三个对“身体、心灵必有一个在路上”此类鸡汤文颇有两分认可的大脑?为什么我们的No来得如此迅捷?思来想去,翻来覆去,能够找到的理由似乎都更像是纯粹的理由,而不是不支持的论点、论据。换言之,我们只能陈述去不了的因素,而不是不想去、不喜欢这个想法、不支持这种做法的具体原因,且另外两位小伙伴也是如此。在这一刻,我忽然觉察到自己的回复颇有些可叹。大脑没有经过想法的激荡就直接自动化、程式化的给出了答案。这种自动化、程式化的应答模式让我甚至有点不寒而栗,即使我不曾有幸真的踏上路程游览他乡美景,但我已经预先阉割掉了可能的心动和跟随这心动而来的新选择和新经验。这一切,就在那么几秒钟就完成了,仿佛又给自己的现状加了一道安全锁,没有风险,没有反对,没有不可预期,一切看上去妥妥的,太阳将照常升起,tomorrow is the same day。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或许说的是大家的向往和期待,真到了选择的时刻,一不提防,连选择的自由我们都错过,且是老老实实、心甘情愿的错过与选项的一番权衡、一番博弈。就像柴静说的,自由就是脑子里没有障碍。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不仅有障碍,且这些障碍已经被我们的潜意识惯性思维安置的四平八稳,密不透风,若无觉察,还以为自己像是赚了便宜一般免除了诸多风险、丧失。又好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以此为常态,以别样为异类。
别放弃让我们的想法遨游和驰骋的权利,自由,不仅始于脚下,也始于你允许自己自由,允许自己和诸多的不确定性去碰撞,去作出一个成年人所能承担的选择。自由,从思维的自我解放开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