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这几天在微博里面看到有位母亲教育专家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应试是最低要求的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怕任何应试的,不管这种应试是中国高考、日本韩国的高考,还是欧美的SAT之类。搞家庭教育的如果连自己孩子这点东西都搞不定,要想说服别人去重视家庭教育恐怕就有难度了。中国从事家庭教育的十有八九都搞不定应试,这就是社会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引起了不少转发,我觉得误导作用会放大,所以准备评论一下,此微博主在更贴评论中更大胆回复:应试是最低要求的素质教育,从事家庭教育的父母,其孩子都应该很轻松地考入理想的大学,否则怎么能说服人! 从事家庭教育的人,他的孩子理应高分高能!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普通民众!

  大家可以探讨一下以上言论,我个人认为明显有走极端的迹象,我反倒是有个担心,很多家庭教育专家的孩子能考入理想大学,这也正是他们写书和讲课炫耀的资本,研究一下会发现,他们往往也大量迎合学校和考试,也会疯狂的引导孩子拼命学习和考好成绩,包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提到自己的孩子在所谓重要考试前,需要每天喝咖啡来提神,作者还引导孩子:人生就会有这些短期的痛苦,苦过这几年就好了(大意),不禁质疑:成绩和死学真的那么重要吗?是不是有点功利和世俗?这样引导出来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各方面不错,但孩子的心理真的和那些天天被父母威逼利诱、不择手段要求拼命学习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吗?孩子一生有几个这样的几年?关键期的几年可能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可能让孩子养成“人生是由很多短期痛苦组成的,所以客服了一个还要接着一个”这样可怕的思维习惯;孩子哪怕通过所谓懂“家庭教育”的父母引导而变得主动拼命学习,这同样对孩子身心全面成长可能不利,因为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孩子能不能考入理想大学和家庭教育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了,给孩子营造出来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只可能促进孩子考到好成绩,而不是一定可以让孩子高分高能。因为孩子高分高能和他自己的天资禀赋同样关系密切,资质平庸的孩子再怎么努力,家庭教育再怎么辅助也说不准就一定在成绩上拔尖;但完全有可能是个身心比较健康发展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追求到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孩子最应该实现的结果吗?

  同时以上微博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误导作用就是会让那些那奉行高压政策而从不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从不重视真正家庭教育的父母,在孩子阶段性的高分表现下沾沾自喜,更加自以为是,肯定自己的做法而变本加厉,理由是某某专家都说了,只有懂家庭教育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孩子,孩子才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会让那些孩子成绩不是很高但是很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会觉得:唉,原来我不懂家庭教育啊,算了,改变吧,为了让我更懂家庭教育,以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如何让孩子提高成绩上吧,于是可能威逼利诱、不择手段、强制命令孩子……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状,在应试教育走向极端的今天,在孩子压力空前、挑战巨大的今天,需要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弥补,就是孩子本来已经被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引导的伤痕累累,家长千万不要再往伤口上撒盐,而是应该帮助孩子解压、矫正不良认知和观念。孩子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雪上加霜。对孩子的培养一定要有个核心信念,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独立的人,一切和这条相违背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违背了教育规律。至于成绩是不是高分、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只能是顺其自然。任何刻意追求的做法都是势利所趋,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对孩子长远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