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在快放假的时候,我相信各个城市都有一道“共同的风景”,就是在很多中小学门口聚集着大量的各种文化课辅导机构的“发传单人员”, 风雨无阻,见家长过来就发,甚至硬塞。有一次我偶然在西安的某学校门口路过,很好奇的站了一会,手里就被塞过来很多单子,浏览了一下单子上的内容,发现大多写的天花乱坠,最醒目的一句话往往是:高效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让孩子“要我学”为“我要学”。

  于是我专门查阅资料研究了一下国内某著名的教育机构,发现他们的激发动力的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所谓“远大”的“梦想”,再用爱、关怀、理解和接纳等待这些理念来点燃孩子的梦想,认为这样孩子就会有动力学习,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还只是写出来的理念,具体会不会这样操作、引导还很难说,这难道不就是成功学甚至传销课程里面的“造梦”做法吗?虚无缥缈的梦想怎么可能会让当下的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痛苦消失?怎么可能会和现实的纠结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大家想想,“著名”的培训机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般的机构,所以注定文化课辅导走不出是“恶性循环”的漩涡。据我了解大多是简单的复习一下课本知识点,做点简单的题目,如果遇到有的家长刁难说为何补了这么久成绩还没有提高?机构可能就会故意出简单的试卷应付或者直接“谎报军情“,说你们的孩子进度很大云云……

  我们来分析一下,学习动力来自哪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来自当下的“成就感”,比如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后,如果发现自己做的不错或者至少有表现好的地方,无形之中就会充满喜悦并且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暗示多了,内心里面就慢慢积累起了“成就感”,所以成就感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体现能力其实是有太多渠道的,孩子任何的优点都可以体现其能力,比如学习好、擅长体育项目、热爱帮助别人、口才好等等,这就要求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体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这里主要谈谈学习能力的提高,好成绩其实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只是基础、学习方法等;更重要的一个是心理素质,比如有没有自信?有没有厌学情绪?会不会焦虑紧张等等。所以家长不能动不动给孩子提过高要求,而要用放大镜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优点”(能力体现),然后真诚的鼓励,比如看着孩子写的“乱七八糟”的作业,但是仍然真诚的说“我觉得这几个字明显比上次写得漂亮”……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再来分析一下如何才能让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当孩子讨厌学习,就不会主动我要学;只有当孩子“热爱学习”的时候,才能主动学习,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呢?如何培养这种学习兴趣呢?培养兴趣有个规律叫做物以稀为贵,越得不到的东西越好奇、越有兴趣要得到。举例:为什么很多学生喜欢上网?那是因为上网的机会少的缘故,如果天天可以自由的上网,就不会那么好奇和感兴趣;学习是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就不要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成绩只要能到中等上下就不要再强求和“苦苦相逼”;如果孩子没有任何的休闲娱乐时间,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好像前段时间报道的某所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人间炼狱”的“超级中学”里的学生那样;或者就好像我前不久接待过的一个某知名中学的学生那样,戴着高度眼睛,面无表情的告诉我,学习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光做学校的作业就要做到晚上11点左右,加上文化课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每天都是凌晨12点后睡觉。周末的时候本以为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却被父母逼着上整整两天的辅导班。

  如果学习让孩子就像机器一样满负荷的不停运转的话,哪里可能有半点兴趣呢?恐怕有的只是愤恨有例为证,很多孩子在考试后都会把书本烧掉或者撕碎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要抓住本质,要两手抓,一方面减少孩子的课业负担,可以让孩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还有就是我上面已经说过的从两方面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 有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孩子的学习就是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