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薇
今天是儿童节。机缘巧合,在节日前看到了下面的一段话,于是心有戚戚焉,忍不住有感而发,是为此文。
今天家里的气氛格外压抑,母亲在客厅抱怨着,说着。老爸一声不吭,偶尔回上几句。虽然家里的问题轮不到我分担和参与,但那一刻,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家庭的难题带来的压力。我只能在房间里一边默默的写着作业,一边听着我不想听的事情。这时候的我,多么希望自己和弟弟一样大小,什么也不懂,自顾自的叫着“爸爸,妈妈”,说着一堆只有自己能懂的火星语。
这是一个14岁的女孩在面对家庭矛盾时的心理活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煎熬的无奈,无力。眼睁睁看着家中情绪蔓延却什么也不能做,置身其中想逃却逃无可逃,内心惶恐而不安。
彼时,大概同一个屋子里的父母们压根就忽略了另一边的孩子,或者,即便注意到了,当下那种强烈的不能不宣泄的情绪也足以使他们无暇顾及了。
我必须承认,在看到这段话的那一瞬间,我的童年记忆被唤醒了,它不可阻挡的呼啸着而来,冲撞到眼前。
心理学家说: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在接触了心理学后,在多次审视了自己的童年及对自己的影响后,成为一个母亲后,我郑重告诉自己,在参与另一个生命的童年时,要很努力的去避免那些曾经的阴影代代相传,我要让另一个孩子的童年变得明朗亮丽起来。坦白说,我并不确定自己的努力是否会完胜,但我确信,我会一直努力去做,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姿态更舒展,更灵活些,活出真实的样子。
我不想把自己童年的这些阴影传递给我的孩子。
首先,我不会吝于向孩子表达我的爱,不会认为表达爱是一种示弱的方式。我不会像父母当年那样,即便爱我们,也从不说出口,或表现出来,或以自己认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从来不关心我们是否感受得到。以至于我很长时间以来对爱的感觉既匮乏又模糊,即便他们让我不缺吃,不缺穿,但这种爱的匮乏感却一直存在。所以,我一定会经常向我的孩子毫不掩饰的表达出我对他的深深的爱,用语言,用行动,用礼物,用支持他的行为,用每一个精心时刻来让他感受到满满的爱。
其次,我不会毫无顾忌的毫不控制的任自己情绪随意泛滥,忽喜忽忧,捉摸不定。不会像当年我的父亲那样情绪化的对人随意翻脸,让我莫名其妙,想亲近又不敢靠近,生怕自己哪里又做错了。或者,他的不分场合的随意变脸让一旁的我的自尊大大受挫,无地自容。我会学着控制、平复自己的情绪起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情绪糟糕时,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这不是他的错,只是我的情绪出了点问题,需要时间修复下。我会尽量真实的向他呈现我的喜怒哀乐,并告诉他,处理好不同的情绪是我要做的事情,与他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希望能用一颗情绪良好的心去陪伴他的成长,让他不会感到不安和惶恐。
我不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一个隐形人或缺失者的角色,没有时间陪伴,没有时间交流,各自漠不关心对方,只管各自的事情。我的童年时期父亲长期缺席,以至于每每他回家时我总视之为陌生人,躲在母亲的背后不敢出来。后来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那些日子,家真的变成了一个只是提供衣食住行的一个地方,没有温暖,没有支持,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熟悉的陌生人。我想,我会花时间去关注和陪伴我的孩子,倾听他这一天的经历,分享有趣的事情,交流令他感到困惑的事情。我会尽力去关注他内心的喜悦、骄傲、不安和恐惧种种复杂的心情。告诉他:我很在意他,很关注他内心的感受,愿意听他聊聊他的心情,在意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刻。
在面临生活中不可控的,糟糕的问题出现时,我想,我会试着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尝试,去解决,而不是第一反应是走开,逃掉,假装没有发生。面对别人和自己的消极情绪,不完美之处时,不再害怕的不敢面对,常常采取鸵鸟的态度。记忆中自己似乎从来没有在父亲面前流露出过不良的情绪,或向他求助帮我解决问题,因为父亲给我的感觉总是:你不要来麻烦我,我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我什么也做不了,你快走开,别来烦我。因此,我会试着去改变那些已经非常熟悉的消极的,逃避的处理问题方式。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别怕出问题,别怕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会陪他一起去面对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他,支持他。让他的心尽量安稳而踏实,不再惶恐而无所依。
其实,写到这里,我也知道,童年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一定会对我们此后的人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便我怀有如此良善美好的愿望,即便我余生再怎样努力,有些事情,终究是无法改写的,有些愿望,也终究只是愿望,离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对于已经过去的童年,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自己来说,如果不能放下那些重重的阴影,又怎能继续前行呢?更何况,谁又能断言,如果改作了另外一种生活模式,教育方式,我的人生难道就一定会更好吗?或许也还不一定。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未被言说的,是事故,一旦被言说了,就变成了故事。那不妨借此机会,且将自己的事故言说一回,让它变成故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