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dalian心理咨询专家 张晓伟

  今天出去吃面,店里一个母亲给孩子辅导,大概2-3年级,其中我听到母亲对孩子说:“你学习是为谁学的,是为妈妈吗?”。这个时候我可能有点无奈的小声说“可不是吗”。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你学习是给谁学的,是给妈妈(爸爸)吗?还是给你自己。”,答案很简单,是给爸爸和妈妈学的,因为学习是来自兴趣是人成长中所必须通过感受不断成长的。如果用这样的话去暗示孩子,孩子内心其实也会说,“还不是给你们学的”。

  学习应该是开心的,开心的学习,孩子会很快吸收,高兴的将知识运用。

  想象一下,每天对着一个苦瓜脸的人,情绪是愤怒。学习的时候会是好的感受吗?情绪会传染,学习的时候自然也会愤怒。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都会把孩子吓哭,甚至吓尿。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学习好之后呢?找的工作是孩子希望做的,还是父母希望做的?很多时候母亲逼迫孩子学习,也是在满足自己童年没有满足的愿望。

  有很多母亲这个告诉女儿:“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老公,别找个像你爸那样的。”带着这样的暗示,孩子的学习有可能会很好,但是童年会出现的阴影确实难以磨灭。 

  认知行为理论里,孩子会模仿大人。客体关系里会说,投射。有什么区别呢?

  孩子会模仿他们得到投射的大人,而不是模仿所有大人。婴儿,儿童的心理世界会选择接收好的信息,屏蔽掉坏的信息,所以在婴儿的分裂期,会把母亲分裂成好妈妈和坏妈妈。真实世界里是好妈妈,坏妈妈的形象只会出现在内心的世界里,随着好妈妈的形象的逐渐扩大,坏妈妈会消失或永远的埋藏在心底深处。

  如果真实世界里的妈妈在孩子看来是坏妈妈,就会在内心深处创造一个好妈妈,坏妈妈的形象越大,好妈妈也会越大,分裂就形成了,成年后,这个孩子就很难分清真实的世界 和幻想的世界,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

  有一个女留学生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留学读完博士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人都是有内在世界的,在婴儿的时候就有了,潜意识控制者整个内在世界。一个让孩子觉得是好的妈妈,是会让婴儿感受到的。爱是一种感受,让孩子学会感受。要比学习那些知识,道德更容易让孩子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