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年到35,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举两个身边的例子。

A是一名资深的地产策划,从业十几年,策划上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一轮,游刃有余。可是在公司晋升遭遇瓶颈,跳槽又屡次碰壁。猎头很委婉的告诉他:你的年龄和资历确实很难推荐,甲方现在喜欢的是“35岁以内、有领导气质的人。”

A很沮丧,很焦虑。他也想不明白,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明明做的很优秀,为什么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再说说B。B进入地产圈比A还晚了两三年,开始做营销,后来做品牌,有名企的背书,也有成功的案例积累。现在,B成了地产营销圈里的抢手角色,已经做到了知名企业的副总裁。

A在焦虑生存。B在思考发展;一个路越来越宽,一个路越走越窄了。

35岁,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多数基础工作,都是青春饭

前一段时间海清等几位女明星为中年女演员发声,呼吁导演和制片人给予中年女演员更多的戏份和机会,说十个老戏骨不如一个小鲜肉。这个主张绝对正确,可改变不了现实:年轻人,小鲜肉们更有市场。这绝不仅仅在演员行业,很多职场上的岗位本质上也是青春饭,越是基础岗位越是如此,因为可替代性太强,后浪们的身体、创新力、学习力、性价比,让其成为更好的选择。

35岁的人,必须有自己的护城河

35岁的人,必须有自己的护城河。护城河就是不易被替代的竞争力:全局观、经验、资源、人脉、平台资历……这些都不是后浪们能轻易追赶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最应该焦虑的,是30岁左右的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敏锐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轻装上阵的条件。但这些优势一旦到了35岁几乎消耗殆尽。所以35岁的人焦虑,是生活把很多35岁的人逼到了死胡同;而我认为真正应该焦虑的,是30岁左右的人,因为那是职场生涯最后的一个窗口期,错过了,那35岁之后的岁月里,只能以数倍的努力换取生存。

30岁的职场人,应该做哪些准备?

第一步:明确目标。目标感决定人生

上文中的B,发展的不错,得益于他长远的眼光和未雨绸缪的准备。这些东西来自于一个人的目标感。每个人都想升职加薪,但那是欲求,不是目标。目标就是清晰的设定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状态,同时匹配行动的计划并执行。好像著名的那个段子,两个建筑工人,一个认为自己在砌砖头,一个认为自己在建设城市。目标感决定人生。

第二步:路径的清晰规划

一旦设定了目标,例如35岁做到公司CEO,那就需要去了解,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成为CEO,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达成这些条件。例如先从小组长做起,再做到部门一把手,再做到副总裁……一步步分解,设定N个小目标去逐个击破。

第三步:投入一万小时

不管你选择哪个领域,都必须投入一万小时,才可能有所建树。这就是所谓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注意的是,要审慎的选择方向,毕竟职业生涯没有几个一万小时。

第四步:和目标匹配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的专长只是画图纸或者做策划,那你永远也成为不了CEO。要达成目标,就要具备目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还是拿A举例,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自己的专业业务当成了全部。但那在整个公司的机器中只是一个小小零件而已,永远成为不了核心,且坏了随时可以换个新的。值钱的是什么?是让这个机器运转的人,或者帮助机器运转的人。

看清这一点,自然就知道自己所应该知道的,还有很多。更强大的知识体系,会让你从更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也就是所谓格局。

第五步:韧性和意志力

上述事情都做好准备,剩下的就是意志力。在职场上,没有一条路是铺满鲜花的,有的只是荆棘。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面对这些困难,都会选择退缩,没有点意志力,到不了对岸。

 

职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一个人,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人的职业生命很短暂,希望每个人在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时,都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把时间投入到有效的、有目的的行动中。这样才有可能在迈入35岁时,仍有选择的自由,有职业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