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翻不了的山坡,没有过不去的河。”
——《乘风破浪的姐姐》歌词
我是一个不太关注娱乐节目的人,可能是因为心中有种偏见,觉得那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最近因为一个活动,需要写一篇关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文章,我去找来看了。
说实话,看完,我被震撼了,果然大热是有理由的。
外在看,它的绚丽、气场给人强烈的冲击;实际更打动人的是它的实而不虚,直抵人心!
于我而言,《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励志性大于娱乐性。
最抓取“灵魂”的,是那震撼演绎背后,是那些30、40甚至50岁“姐姐们”心无旁骛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
人到中年,有些对年轻人来说正常的状态,对这个阶段的人来说可能特别珍贵和难得。这种难得,看到同龄人的体现,就会产生共鸣,它在告诉你:你也可以!
01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帖子:
接触过很多员工明明被这份工作折磨的精疲力竭,却依然苟且度日,原因很简单:没本事,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我一直在思考,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出路了吗?宁愿忍受没有假期,没有尊重,没有发展的岗位,也不去改变自己。
他们的回答多数是自己没文化,年纪也大了,学什么也学不会,什么也做不好了,离开这里不知道还会做什么……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被年龄绊住了梦想的人,他们不甘却又无奈。
还记得9年前,我常和一个同事在午后的散步中聊梦想。
她喜欢读书,说未来想开个书屋,在书屋里做和阅读、分享、教育等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我们各奔东西。这些年,有几次她也正儿八经地想过怎么去实现,还找过我。但最终都因为无法兼顾工作、投入太大、找不到合适的合伙人等原因一直推迟,一直等合适的机会。
疫情期间的一次闲聊,当我们再聊起那时的梦想,她摇摇头淡淡一笑:“年轻的时候没有干脆利落地去做,现在都快40岁的老母亲了,还是安心在企业待着吧。这些年想来想去,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女人,还是别去折腾了。在公司虽然没有那么理想,但至少稳定。现在这个年龄,现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风险太大......”
我问了一句:“那心里还向往曾经梦想的生活吗?”
她苦笑一声:“哎,肯定是有些遗憾的。不过现在工作孩子两头顾,一天下来已经累得没有精力去想这些了。”
不禁想到了那句话:曾经以为能仗剑走天涯,最终梦想还是被“现实”打趴下。
02
说实话,我真能理解朋友的难处和担忧:
年龄大了,兼顾工作和家庭,精力跟不上了;
年龄大了,脑子不像年轻人好使,也没有那个冲劲了;
年龄大了,待在自己多年经营的环境更安全,不敢轻易尝试和闯荡,机会成本太高了......
如果认了也很好,但很多人偏偏一边为“无法实现梦想”担心,犹豫、找借口,一边又抱怨现实,或因不能实现的梦想而遗憾,或为没有尽力去做而心有不甘......这是一种常见的人生状态。
《乘风破浪的姐姐》会告诉你另一种人生态度:无论什么年龄,你都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只是你不敢想不敢突破,不是做不到!
当看到节目中的伊能静、钟丽缇、宁静、陈松伶,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们好像在娱乐新闻中出现了好多年。然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她们其实是我中学时代的明星了。
如今我已经做了两个孩子的“老母亲”,而她们还是“那个年轻的样子”。
我好奇地查了她们的年龄,竟都是50岁上下的人,和我已经当奶奶的小姨差不多大。其他的姐姐们,也都是30岁以上,不少40多的妈妈级女人。一群妈妈甚至奶奶级的女人,却依然活得像个少年——敢梦想、敢拼搏、敢失败、并且敢再战!
34岁的袁咏琳,当她得知竞赛规则是由观众打分决定去留,她哭了几次——因为自己是JDC女团中是“知名度最低”的,十年来自己都没有被看见,她害怕自己这次又不被看见。但是,最终她坦然笑对,自己哪怕再不被看见,“也不会遗憾”,还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做音乐。在上台前,她满满的自信,还鼓励“队长”宁静说:“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而她的表现也是“飒”极了!
52岁的伊能静,不仅是一个5岁孩子的高龄妈妈,而且还由内而外保持得像个“小公主”,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不一样的人生;这还不算,她还在52岁的年龄,离开小女儿来集训3个月,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和投入,去追逐梦想。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敬佩!
03
姐姐们的魅力,不只是表演让人直呼“飒”、“美”、“炸”了,更在于她们丝毫没有30、40或50岁的差异。
年龄在这群“姐姐”身上似乎只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在我们身上就成了一个明显的“标签”,一个沉重的“束缚”?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跳蚤效应”。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群跳蚤放进一个玻璃瓶中,刚开始,没有盖上盖子,让跳蚤尽情地跳,它们能跳到一米多高;然后,给瓶子盖上盖子,跳蚤们跳了很多次,总是会碰到盖子;再后来,科学家又把盖子打开,但是他们发现,跳蚤再也无法跳得像之前一样高了,甚至基本上超不过盖子的高度。
跳蚤因为习惯了盖上“盖子”后的状态,自动调低了自己的高度,即使跳高的能力还在,但它们的心态已经固化,不再跳得那么高,甚至跳不出玻璃瓶。
对人来说,“盖子”就像限制我们的环境——年龄太大、事情太多、体力不支、别人消极的评价......但真正能限制我们的不是“盖子”,而是我们的“思维观念”。我们不能控制风的方向,但能调整帆的方向,达到要去的地方。
04
限制人的,不是外在条件,而是内在力量。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是一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生存下来的男人。
他在集中营中失去了妻子、孩子,看见了很多同伴被折磨离去。他们毫无选择的权利,可以想象他经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
生存环境如此极端,但他仍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集中营艰难的环境中很快就绝望而死,而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坚强?
最终他发现,是内在的人生态度造成了这种天壤之别。
弗兰克说:
“有一种自由是无法剥夺的:那就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自己人生态度的权利,这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另一个例子是“无肢勇士”尼克·胡哲。
天生没有四肢的他在《人生不设限》的书中说到:
“滑板、冲浪、摔倒爬起,说笑,我活得大胆且充实。尽管身体上有重重限制,但我却活得完全不受限!这很让人吃惊,不是吗?”
我想不用他说什么,仅仅是看到他本人,人们就会感叹:内在力量的强大,可以超越外在的限制。
05
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你追求梦想,除非你自我设限。
如何才能做到突破思想限制,勇往直前?
首先,面对并看到自己内在的恐惧。
心理学发现,人对未知、不了解的事情或情况会担忧、恐惧,因为它们是不可掌控的,而不可掌控的状况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
一旦我们对自我的能力和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充分的分析,打破思维偏见,那种若隐若现的恐惧会消失了,方法可能也会出现。
比如说一个从未上台演讲过的人被安排去做一个报告。他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在很多人面前怯场,这会很丢人。想到这里他甚至会紧张得无法继续工作。
但是仔细让他理一理为什么会焦虑,他才看到自己担忧的点,同时他也想到的了解决办法:报告内容可以提前做充分准备和演练,练得足够熟练上台就能讲好。意识到这些后,他就会为了“怎样讲好”这个目标而行动,而不是沉浸在“我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过,万一我丢人了怎么办”的恐惧中。
其次,看到自己拥有的资源,并把它们投入在自己能掌控的地方。
后现代一些流派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每个人都有无限资源。重要的是,我们的关注点不是去改变“问题”,因为有时无法改变“问题”(环境),而是想办法把资源用于你可以做的事情上,去实现目标。
尼克.胡哲在一个演讲中提到过一个例子:
在罗马有一个贫民窟,那是一个垃圾场,环境很脏很臭,生活条件很差,但是那里生活的人们依然有欢笑。为什么赤贫的孩子怎么能笑得出来,囚徒怎么还能欢唱?
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某些状况超出他们的理解和控制,他们把焦点放在自己可以理解和掌控的事情上。
第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行动才能实现。
有梦想、有期待并不能带来改变,下定决心,此刻就开始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我所在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圈子里,有一个做得最好的咨询师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大姐。
刚接触这行的时候,她很纠结。因为她没有高学历、没有心理学背景、做的是毫不相关的销售工作,又听说做心理咨询师要系统地学很多知识,学习很多年才能真正入行,40多岁的自己能做得了吗?但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真心喜欢心理这一行。为此,她时常自我怀疑、踌躇不前,甚至失眠。
最终,她决定把自己“害怕的东西”都摆到台面上一一评估。她看到自己最恐惧的,一是怕自己学历低,学不好,花了时间但可能连门槛都进不了;二是怕做了这一行,没有足够的客户,养不活自己。
当看到了这个“恐惧”,她忽然觉得不那么可怕,她相信,自己可以先在业余学习,只要足够刻苦和坚持,这些问题应该可以解决,至少可以先试一试。
于是她一边做本职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
42岁时,她考取了资格证书。
她继续技能学习,并抓住各种机会刻意练习所学。后来,她通过了一个心理咨询平台的考试并成功入驻。在那里,她一门心思研究提升路径并付诸行动:她没有思前想后、没有斤斤计较、没有眼高手低,积极主动回答公益咨询;为了在咨询师在线少的时间争夺资源,她常常在更多人已经休息的深夜工作;同时她有针对性地提高,并对自己学习中的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就这样,半年后她开始正式接单,真正走上了心理咨询师之路。
只要想做,总能想到办法,总能突破限制。
结语:
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实现怎样的人生:
你可以选择关注那些困难、失望和不足之处而踌躇徘徊;可以选择苦涩、愤怒和悲哀以至于畏缩不前;
你也可以选择坚持梦想,看清和梳理内在的恐惧;选择面对艰难时刻,并从不如意的经验中学习,勇往直前,为自己内心的渴望负责。
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愿意,你就可以有所作为!
—End—
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和心理学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欢迎关注,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