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边界感这个词,是在春节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上。
文章中讲到,回家过年时,一些几百年没见过的远房亲戚,都会问一句在哪上班、工资多少,得了多少年终奖?有没有女朋友/男朋友?在部门里是不是一个小头头?总之,没有你想不到的问题。
美名其曰,这是来自长辈的关心,你不仅要回复,而且要愉快地回复。其实,这些远方亲戚就是没有守住交往的边界,问了一些超越你们熟悉程度的问题,才会让过年回家成为当代青年人最恐惧的事情,没有之一。
边界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啊!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你产生了以下两种感受,那就是别人打破了你的边界。一种是不舒服,这种感觉比较好理解;另一种是愤恨不平,这种心理一般出现在对方压制了你、控制了你,一个劲儿灌注他的思想、价值观、期望等。
如果对这两种情绪对号入座的话,可能90%的职场人正在经历着“被打破边界”这件事。
在职场中,理清自己的情感边界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千万不要期望和同事成为朋友。
职场是什么?职场是用劳动区换来利益的地方。这个地方一旦和利益挂钩,就和轻松、宽容、交心这些不太挂钩。
如果两个人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就很容易肆无忌惮,引来口舌之争。
打个比方,比如两个女孩在工作中相处得比较融洽,平时如果聊一些工作方法之类的,那这种关系恰到好处。
如果越过这个界限,聊一些关于领导的八卦等。我相信这中间不知道经过多少层,经过不合理的翻译,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再比如,作为一个团队的新进入者,你可能觉得和同事们唠唠家常、聊聊家庭,能够显示自己的真诚,却不曾想到被突然来的孤立压弯了腰。
可能心里还默念着:新的同事好冷漠呀。肯定是看我资历浅,来公司时间短,所以故意冷落我。
其实新进者没有想着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典型的情感越界行为。家常、家庭这些适合和家人聊的话题,被拿来在职场中沟通。
这是很多职场新人和老人经常犯的错误。新进入者试图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和家人的相处模式融入不适应的环境,以此来克服自己的恐惧。却不知无意间冒犯了同事的交往边界,导致这种状况会越来越糟。
理清自己的情感边界。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与人相处时,也要分清楚场合,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有时候真的不是别人冷漠、世故,而是你真的不懂得边界在哪里。
在职场中,理清自己的责任边界
比如本不该是你的工作,但是却有同事将这些工作塞给你。给你冠上“老好人”的称号。
如果你不做,同事可能就会说你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合作等。
这就是责任边界被打破。
比如作为领导,你的下属在工作之外做了副业,而你却要干涉。这个时候你就打破了自己的责任边界,因为下属的8小时之外,是不受你管辖的。
在职场中,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员工能够多沟通,无界合作,但是实施却很困难。定好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才是最理想的合作模式。
理清自己的责任边界。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应该尽心竭力把它做好;对于一些合作的工作,尽量减轻合作伙伴的负担和困扰,这对于个人成长有好处。而对于体系规定之外的工作,最好不要碰,因为真的可能被人卖了还给别人数钱呢。
在职场中,理清自己的角色边界
比如,在一次会议上,两个团队为了争论哪一个方案更好时,领导选择了方案A,并且要求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执行。
而你对领导说:领导我觉得这个方案好像不太好……
这个时候,你就越界了,发表建议是员工的权利,但是做决定时老板的权利。
分清你和领导之间的角色边界。
理清自己的角色边界。在职场中,如果你是下属,就要遵守职场伦理,直接越权决策是职场中忌讳的;如果你是领导,作为各个项目、任务的决策人,就要有担当。
中国人,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边界总是被打破,甚至于没有边界的概念,因此,在职场中也总是造成我们都很累的中国式职场关系。送给你们几句话:
理清情感边界:
不要以为必须和同事分享秘密,才会真的交心;
不要和同事过分真诚。
理清责任边界:
同事交给的工作,不是必须要做的,即使没有做完,也不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理清角色边界:
身为下属,我该做的是建议;身为领导,我该做的是决策。
「你碰到的所有头疼问题,其实都是边界问题。边界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底层能力。」——极视智库专家,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