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一书中,提出“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概念,指代妈妈对孩子的两种作用:

当孩子想要离开妈妈,独立探索时,妈妈能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让孩子感到支持,有勇气去探索;

当孩子遇到困难、委屈、疲惫等,想要回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温暖、依靠等,妈妈能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如同迎接远航回来休憩的船。

从心理学中的依恋类型来说,会走进心理咨询的人,大部分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或者说,存在依恋创伤。通俗些说,可以近似理解为安全感不足,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房子盖好了也摇摇晃晃,住在里面不安生。

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证明,咨询关系对产生咨询效果极其重要。到现在的进一步思考,我觉得心理咨询的效果,很重要的部分,在于为咨询者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心理咨询现在挺流行一个词“赋能”——通过心理咨询,赋予咨询者能力应对困扰。我觉得“赋能”不准确,应该用“启能”——重新开启咨询者内在具有的能力。

心理咨询工作者并不能赋予咨询者能力。心理咨询不是教育,没法“教”给咨询者某种能力便解决问题。尽管咨询者在心理咨询中也有学习,可是这种学习不是只学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咨询者的困扰,不是单由缺乏能力导致。

“启能“,重启能力,意味着咨询者解决当前困扰的能力,“本自具足”,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妨碍了这些能力有效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帮助咨询者重启能力,走出困扰。

心理咨询怎么帮助咨询者重启能力?

当心理咨询让咨询者感受为“安全基地”,这个心理上的“安全基地”,能为咨询者提供安定、力量、勇气的支持,便能有效促进咨询者“启能”。

如果当孩子想要独立探索,妈妈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外面不安全,你需要妈妈,待在妈妈身边才是安全的。孩子的独立发展没有得到支持,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孩子会一直依靠妈妈,低估自身的能力。

如果心理咨询传递给咨询者的信息是:你只能依靠心理咨询,依靠咨询师才能改善,心理咨询便没有成为咨询者的“安全基地”,没能有效支持咨询者“启能”。

遗憾的是,国内有些从业者,出于长期咨询的利益获取,或是从业胜任力缺乏,心理咨询不仅没有帮助咨询者“启能”,反而在“抑能”——让咨询者愈发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变得依赖心理咨询,依赖咨询师。

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将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内化为内心象征的“安全基地”,不需要实际保持联系。咨询者只需要内心感到,有这样一个“安全基地”。

如同远游他乡之人,回望一眼,即使看不到心安之地,可只要有,心里便能“看”到,便能心安,便有勇气和力量继续向远方前行。

说到“安全基地”,不得不说“分离”。

独立探索是想要的;留恋安全基地,不想分离,也是想要的。当心理咨询,真成为咨询者内心的“安全基地”,咨询者的改善适合结束咨询,或者将要结束咨询,咨询者可能会感到分离的恐惧、焦虑。

需要坦诚以待的咨询关系,某种程度也是一种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分离,总让人眷恋而不愿分离。可咨询关系这种亲密关系的特殊性,不是维持和加深亲密关系,而是一开始便朝着尽快实现咨询目标,结束关系——一种为了结束而开始的亲密关系。

咨询关系这一内置的矛盾性,结束咨询关系的“分离”,便成为重要议题。

曾听一个新手咨询师说,对每一个来访者,都会舍不得。可能其他心理咨询工作者听了,会觉得这是咨询师需要自己处理的反移情,需要接受督导,个人分析等。工作方向是咨询师需要自己调整,可我会觉得,这个同行的话,至少让我觉得其对来访者都很用心,而不是只用技术。

咨询经验的积累,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力提升,对咨询者的用心投入,却常常不及从业初期。(自我批评,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持续觉察和调整,非说风凉话。)从心理咨询工作本身来说,每一个咨询者,每一次咨询,都需要用心投入。咨询师一旦用心、用情,与咨询者一起走过一段咨询进程,结束咨询时,却“事了拂衣去”的了无挂碍,是否说明只是在用技术,而没有用“心”?

我觉得用心投入的从业者,结束咨询关系时,也会有不舍,不过要记住和调整自己的是:自己只需要成为咨询者的“安全基地”,别让自己的不舍,成为咨询者前行的羁绊。

我在结束咨询时,传递给咨询者的态度是:可以尝试结束,我在这里,有需要时,我们可以继续咨询。这也是我的心理咨询观。

曾有咨询者问到:“你真的会在吗?”

我说:“会的,我在。”

对于多数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部分,来源于心理咨询和咨询师,成为咨询者的“安全基地”,修复了咨询者的不安全型依恋,帮助咨询者重启自身的能力。

文章开头提到妈妈对于孩子的作用,提供“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两种方式,对于心理咨询,我只取“安全基地”的作用。

我觉得,在咨询进行中,心理咨询和咨询师也会部分提供“安全港湾”的作用。但随着咨询进展,要逐步只提供“安全基地”,帮助咨询者在生活中发展“安全港湾”,而不是把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当作“安全港湾”。

如果咨询者一直把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当作“安全港湾”,长远来看,对咨询者不利;如果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能调整这部分,可能出现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

 

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