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循环”这个词很热,中央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提到“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发展的新格局”。忽然觉得,这种提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某种关联。
 

很多青少年的困扰在于自己不能完成自我激励与管理,需要的外部刺激又不够理想,结果就没了方向,陷入困境。就像经济生活中,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冲击受到重创。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自产自销”,在内部完成大部分成长任务,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各种有利条件呢?


一个人理想的成长过程大致是四个内容:强烈的动机,充分的行动,积极的反馈,修正后的动机和再次行动。其中动机和反馈部分是心理活动,它们当然可以由外部刺激产生,比如为了得到奖励勤奋学习,因为被鼓励更勇敢尝试新事物。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也可以很大部分由自己内部发起。这需要两个观念:
 

第一,我可以变得更好。
婴儿哭了就有人来帮忙,孩子求助后会得到支持,成年人努力的结果是升职加薪。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动大概率能达到目的,自然就会更积极努力。“我配”“我值得”“我可以”,这些信念根植于内心,就会外显为自信,向上,开放的表现。
 

第二,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能找到问题所在。
生活中大部分的评价来自于外部,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和领导,哪种制度政策,基本不可控。如果我们因为这些浇灭了行动的热情,则是为“外循环”所累了。想摆脱困境,要有自我激励的思维方式。臭骂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很难持续地自我修正,有反思能力发现不足,还不被这些差距压垮,仍然有强烈的自我肯定,这才可能真地发生改变。


然而,就象外部危机会引起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一样,这些成长中“自循环”的能力也是由外部环境帮助形成的,而家长们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刺激之一。相对于教会一道题一篇课文,帮助孩子面对自己能体会强烈的价值感,面对现实拥有客观理性的应对能力,这些才是父母更重要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