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快迎来开学的日子。大家常说:“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但是,事实上,今天是很多学生又一轮煎熬的开始,他们都是“战战兢兢上学去,伤痕累累回家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团队开始在一所公立学校执行一个项目。在我的一节课上,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学习差的人就是垃圾,咱们学校老师学历背景都那么好,教那些垃圾真是太委屈了。”而坐在她身旁的,就有学校里学习最差的几位同学。
听到她的话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位15岁的孩子,当着全班的同学,不顾他人的感受,理直气壮说出口的话。那些在场的“差生”们,当时都低垂着眼,表情难过,但是没有一个人反驳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评价,默默地承受着。
虽然在那一刻,这个学生看上去是个施暴者,但其实她自己也是受害者。她也因为成绩的压力,而长期焦虑和抑郁,伴随着厌学情绪和自残行为。
后来,在我与学校个别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中,也听到她们用“垃圾”来形容“差生”。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话,都十分痛心,因为我知道这些孩子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点。
我渐渐发现,这些观念往往根深蒂固,而且渗透在学校很多的日常活动中。比如,在一次会议中:
......
“如果学生顶撞了老师,你们会怎么做?”有人问。
“我会先跟学生和老师都分别了解一下情况,再判断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我答。
“但无论什么情况,学生顶撞老师都是不对的,都应该先让学生道歉。”“对啊,你为什么认为老师会有错呢?”
“学生不会平白无故地顶撞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们不能默认就一定是学生的错。”我解释道。
“这样就是纵容!有些孩子就是不尊重老师!上学期,我的一个学生跟老师起了冲突,我就是直接先痛骂了他一顿,然后领着他去跟老师道歉的。”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逼学生道歉反而让学生更加抗拒老师。尊重的前提是平等。”我补充道。
......
后来,我反复去和国内外的同行交流,还看到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对老师提出的要求。
注: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原题
大家一致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老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分缘由地直接判定学生错,是违背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师生冲突解决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它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大的教育环境里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
这时,有人会说,因为这些孩子是“问题学生”,那些理想化的理念是没有用的,只能用极端手段对待。但我所看到的情况绝非如此——不是“问题学生”需要极端手段,而是错误的方法制造了“问题学生”。我们的实践可以证明,用适合的方法面对这些学生,他们人人都可以有光明的前途,都是“无限潜力股”。
—— 问题学生,中国制造
我们过去一年,接触到上百名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大致分为:
-
学困型:学习困难,听不懂学不懂,多科成绩不及格
-
叛逆型:有很多违规违纪的行为问题,频频被处分或者已经被学校劝退
-
厌学型:厌学情绪严重,难以接受传统课堂,经常上课不听讲、旷课,或者已经休学在家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们却看到“问题学生”所遭遇过的不幸,都惊人得相似。
1. 我们的老师待成长,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 面对学困型学生
学生基础差,上课一个字也听不懂,交不上作业,老师直接将他赶出课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直接说:“考了50分以下就说明根本没努力”。
其实,一个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更加需要被尊重、被看到。要引导一个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无助感,更需要给他鼓励和肯定,帮助他建立成就感和自信。但不少老师,连最基本的鼓励和肯定都很难做到。
· 面对叛逆型学生
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他的儿子在三年级的一节课上,老师问:“都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呀?” 一般孩子们会答:“皮球”,“橙子”,“月亮”。而她的儿子说:"炸弹"。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花了很久才让学生们平静下来。愤怒的老师把她儿子“请”出了教室罚站,下课后就火速找家长批评教育孩子。
但这样尝试控制的做法适得其反,反而激起了孩子更强烈的对抗。在反复的交锋中,他十几岁时,就从一个顽皮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真正叛逆的孩子。叛逆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更需要被倾听、被接纳、被平等对待。但这对老师的同理心和包容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面对厌学型学生
学生:“老师你别管我了,我能活着就不错了。”
宿管:“我就说了一句,她就哭着跑出去了。”
这是我在一次突发事件后,分别从学生和宿管老师得到的回复。
当时学生没有课,想睡觉,但学校规定白天不能在宿舍。宿管催促她去教室,并威胁要找教导处主任。学生觉得异常委屈,大喊着“你去呗”,边哭边冲出了宿舍,直接翻墙离校出走。其实,这位学生长期厌学,服用抗抑郁类的药物,因而经常犯困。她需要个性化的对待,但学校的条条框框却往往不允许。
这样的学生,有些学习能力很强,甚至成绩不错。但是,他们有超出常人的敏感,有的被学校的竞争环境压得喘不过气,有的遭受过同伴或老师的霸凌。常年的精神压力,让他们厌恶课堂,突然在某一天爆发,再也不愿意回到学校。这类学生更需要老师不带评判的无条件的爱。
其实,绝大部分老师,都希望对学生和颜悦色。但是,面对严格的教学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足的教师支持,遇到“问题学生”时,她们往往会忍不住动用强制手段,以解燃眉之急,让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2. 我们的学校惯性大,很难落地颠覆式的创新
“问题学生”能教好吗?
我遇到过一位学生,他的父亲曾经送他去读了一年工读学校。他曾经因为在数学课上玩儿手机,公然顶撞老师。他当时数学和英语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
但当我跟他交谈的时候,我发现他是一个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都非常好的孩子。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学不好呢?我深知他有巨大的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于是开始寻找突破口。
渐渐地,我发现他很喜欢唱歌,未来想艺考。这是一个绝佳的撬动点。于是,我让他跟艺术老师交流艺考的基本要求,陪伴他去参加学校合唱队的面试,也建议他的父母去深入了解这个职业选择等等。后来他在自己的一篇反思中写到:“我发现我要先把文化课成绩提上去,才有资格去完成我的理想。”他有意愿学习了,因为他有目标了。
“英语需要补,那我们就先从你喜欢的英文歌,开始学习吧?”“好。”
于是,在教室里,大家时常会看到我们一起练习王嘉尔的一首英语嘻哈歌曲《巴比龙》。
但数学怎么办呢?他已经完全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而数学老师已经满负荷在工作,没法单独给他补习。所以,我们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他不再去上常规的数学课,而是要自己利用一个数学APP,从初一开始补起。我会关注他的进度,同时每周给他上2节答疑课。结果,他每周都会准时完成约100道数学习题。要知道,他以前从来不肯学数学。而这个改变,仅仅在两周的时间之内就发生了。
这个成功不仅仅发生在这一个学生身上。后来,好几个著名的“数学学困生“都在我的“爱上数学”课堂上,获得显著进步。
这个改变的发生,除了我帮助他们找到动力,与他们建立联结,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学校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
自选学习内容:允许学生利用优质的APP学习,并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持
-
设置灵活课表:允许学生完全自己掌控每周学习数学的时间
-
突破统一进度:允许学生根据他的当前水平和未来目标确定学习进度
在我们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我们也把数学学科的成功,复制到了所有学科。仅仅几周后,他们所有科目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尤其是数学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出20-30分!
这个结果,让我们自己都不可思议。原来,学生一旦被点燃,他们的上升速度,可以如此之快。而回顾我们采用的方法,80%的时间其实都花在了和学科知识传授无关的内容上。我们意识到,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学校能够,把老师从部分知识传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老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而这些做法,对所有学生,都是适用的。
但是,当我们想大规模复制这个成功时,学校犹豫了。这样的改革,涉及到改变全部学科的教学方式,去适应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家长沟通、教师培训、还是政策解读,都要打破常规和惯例。这样的风险,学校很难承受。
3. 我们的家长很无助,常常病急乱投医
孩子在学校状态越来越差,最着急的是家长,最无力的也是家长。
我们曾经遇到过部分“问题学生”被停课。其实这个决定并不合理,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惩罚。但出乎意料的,所有家长都表示“理解学校,我家孩子确实太不像话”,有些人甚至很赞同,“就该给他一个下马威”。
他们都是被“请家长”的常客,他们很早就发现,自家孩子和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不一样,但是他们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更无法辨别学校的措施是否合理。很多家庭,每年砸数十万元给孩子补习,有的家长甚至走投无路到送孩子去“戒网瘾学校”,最后仍然无济于事。
不少家长心里也清楚,这些措施没什么用,但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国内根本很少听说,家长又能怎么办呢?在屡次尝试不成功后,家长只能把自己的愤怒与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长叹一声“都怪这孩子不成器”。
其实,家长们这些病急乱投医的尝试往往是在试图改变孩子,让他能更像“别人家的孩子”,适应学校;殊不知,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他们独特需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当给予孩子们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针对他们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辅导,这些孩子学习的状态可谓判若两人。
家长们可以并且应该相信:在适合的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学习,通过学习成长,并凭自己的力量过好一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无限潜力股”。
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一初教育(ID:one-education)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