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嫉妒之心。“人们认为这是不光彩的,刻意的伪装最终导致自己也被蒙在鼓里。”
相较于其他人性的弱点,嫉妒更加难以被察觉。一些就在潜意识运作。
嫉妒是一种未能超越的弱者心理,“我比不上你,但我也不认同你”,一种带有敌意的攻击性情绪。
人一般只嫉妒周围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多数是社会交往关系密切和距离近的,比如同事同学,好朋友,亲属兄弟姐妹。
遥不可及的人,谈不上嫉妒,嫉妒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情绪。所以从这个角度,嫉妒的对象还算有点亲近,说起来也是一种关系,绝非路人甲。
就嫉妒者而言,嫉妒的核心,看到他人长处后产生的痛苦的自卑感,激烈又痛苦的一种情绪。里头的情绪也非常复杂,包括:羞愧、愤怒、怨恨等,还有难以承认的羡慕,甚至恐惧。它还可能付诸行动,“报复”。
其实,精神分析视角看,嫉妒是一种三角心理关系,和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和潜意识中的恋母(恋父)情结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是发生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它的本质是,一个人感到他应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夺走了,或者是他处在可能被抢夺的危险中。嫉妒的对象正是那个跟他有竞争关系的人,也正是第三个人。
比如在二胎家庭中,孩子对新来的弟弟或妹妹表现出明显或暗地的嫉妒,比如说一个男孩会嫉妒他的兄弟姐妹,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母亲的最爱,他甚至在无意识层面上嫉妒自己的对手,父亲。
嫉妒在恋人之间也非常常见。
一个母亲在无意识层面也会嫉妒青春期的女儿,反之亦然。一个正走向衰老的父亲也可能会嫉妒长大的儿子,反之亦然。
每个人都有嫉妒情绪,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其影响。自恋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一个自恋者最多的两种情绪:羞愧和嫉妒。
当嫉妒情感产生时,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心跳呼吸加速、肌肉紧张、口舌干燥、紧咬牙关。难以自控,这和愤怒非常相似。
嫉妒如何转化?
嫉妒和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就从俄期的心理转化,俄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课题挑战就是,孩子从心理喜欢异性父母阶段回到同性父母的认同这一方,模仿他们,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努力超越,从而从心理上满足自己潜意识的原欲。
作为成年人,首先是自我觉察,先接纳这份嫉妒,升华的也是学习与欣赏,能否做到后者不必勉强,因为欣赏首先从情感上非常亲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