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像书本、笔、食品、日用品等等。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
何谓“纯心理消费”?
按照心理需求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纯心理消费和伴随心理消费。纯心理消费以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为目的的。如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而伴随心理消费即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同时能够满足他的某种欲望,也叫间接心理消费。如人们购买商品时,同时也会有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求新、求实、求美、求情、求名等心理,也许是几个心理活动的并存。
大家所熟悉的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就是一种纯心理消费。人们去心理诊所或进行心理咨询只是为了解开心中之结,使自己得到解脱,使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平衡。人们付钱给医生或花钱上网,在这里心理就成了一种交换品,成为一种商品。
现在这种纯心理消费在国外,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正在盛行,而在中国也开始流行起来。在中国,心理诊所倒是不常见,只有在大城市才有,而心理咨询网站却如雨后春笋,一天天地增加起来,而且绝大多数是免费的。
有关心理咨询收费的问题,国人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支持,看到收费就放弃了心理咨询,宁愿自己在内心折磨自己。心理咨询同样是一种消费,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可能看着高兴,穿着也高兴,这是物质消费,而心理咨询呢?心理咨询是一种精神消费,如果心理咨询能使你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能使你拥有健康的心灵,那么,它所带给你的价值是远远超过你的一件漂亮衣服的。也许你拥有100件漂亮衣服,但是你仍然开心不起来,但是你做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使你对自我有个全新的认识,你的困惑也就看到了出口。
         什么是“伴随心理消费”?
在生活中,一些消费者通过追逐高档、名牌、进口或者时髦商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并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就是伴随心理消费。
人们在节假日,特别是传统的节日里,购买大量的商品,也是一种伴随心理消费。
春节,是我国(尤其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都要吃丰盛的团年饭,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就着盛装给亲友拜年,正月十五吃元宵、舞狮子、看花灯。春节外,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及庆祝方法,如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等等。每到这些节日,消费市场都要迎来一个又一个消费高峰。节日里的商品销售量要比平日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时,有些东西对人们来说可有可无,但人们会在心里想:“人家都买了,热热闹闹,我怎么能不买呢?”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除夕之夜买了一条红头绳送给他的女儿一样。虽然花了少少的钱,但能买到女儿的开心和幸福的感觉,又何乐而不为?
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伴随心理消费。人们买东西,并不是全都为了它们的使用价值,还包括一些心理因素在内,说白了,这就是自尊心、虚荣心等心理在作怪,但人们认为这钱花得值。
          谁需要心理消费?
当人们有心理障碍无法越过时,或有心理死结无法解开时,就会非常苦闷、烦恼。春秋名士管仲说道:“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身心一体,紧密相连,心理与身体一样,也需要调节。
当你紧张、焦躁、愤怒时,当你委屈、不满、沮丧、抑郁时,当你志得意满、四顾无敌时,当你悲痛欲绝而又欲哭无泪时,请你来心理诊所放松减压吧!在当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就出现了大量的病态心理。如:
入室并发症:在门窗紧闭,空气污染严重的办公室内工作,会使工作者头晕、头痛、目眩、乏力、心情烦恼,甚至恶心欲吐,食欲不振等。
高压锅并发症:患此病的人经常不分办公事务的轻重,样样都以高压处理,实际上这是怕输的心理在作怪。
节假日并发症:平日埋头苦干,伏案工作,可是一到休假,或一旦失去科室工作机会,便丧失信心,闷得发慌,休息到第3天就,便会出现情绪不安、失眠或者胃疼等症状,4天以上则足以令他精神动摇,近乎崩溃,最后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时时注意自身的心理锻炼和调整,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很重要。你需要积极、和谐的心理,获得别人的亲近,使你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必要的心理消费。
其实,心理消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里,不要看得太神秘,但也不要无意识。因为,当你是带着一种调节、开朗的心情去娱乐的时候,你的感觉会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

王敏
  • 已帮助过48人
  • 入驻年限13.0年

预约咨询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