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建议和共情的过度的渴望 (上)
也包括我今天写的文章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已或者对于来访者而已,对于建议和共情都可能陷入一种误区!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首先,新手咨询师特别爱给建议。这个背后的原因,常常来源于对来访提问的焦虑。试图通过给建议,找到一条出路,立马拯救来访者于水深火热中。但,没有充足的了解的建议,常常是瞎子摸象,看到了冰山一角就给出了建议。这样的建议,常常是短期听起来还不错,长期而言很多时候会发现越用,越不好用。
一般而言,没有充分了解就给建议这是咨询师抱持能力过弱的表现,还有很多咨询师出于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过度自恋导致爱给建议,不相信来访者。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咨询流派取向对咨询效果而已没有明显差异。
例如:很多咨询师人还觉得,用认知理论比原生家庭理论解释好,或者不讲潜意识和原生家庭的咨询师都不专业的,不深刻,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的。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CBT、DBT、短期焦点等在现实研究层面,对咨询而已没有明显效果差异。
现在研究更加打脸的是:来访发生改变的因素主要还来源于自己或者环境以及亲朋的影响。
例如:来访者求助不知道要不要分手,因此非常纠结焦虑。咨询师做10个小时咨询,可能都不如来访者另一半出轨带来的作用大。来访者另一半出轨了,来访者可能立马就不纠结了,立马分手了。
当然,也有可能,来访者另一半突然看到别人对象的样子,觉得自己对象挺好,突然对来访者好了很多,这时候来访者可能也不会那么纠结了。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来访者自身的转变和环境对于来访者的作用很多时候咨询师要大的做,咨询师的作用往往是辅助的、启发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咨询师没有一点儿用。这次求助的是要不要分手,假如下次求助怎么恋爱?怎么提高自信?我为什么容易害怕领导?我为什么很多关系都相处不好?等 这个就相对考验咨询师的心理一般知识和规律的储备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很难懂这个!
总结来说:关于建议,也不是一点儿建议不给。例如,在进行认知行为咨询的时候往往需要给建议的,且清晰具体。如果来访者属于容易焦虑的人格的话,又容易依赖别人,这时候更多的是要抱持,陪伴来访者,学会为自己负责,学会和情绪共处。否者给的建议越多,反而对来访者伤害越大,来访者的自我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关于来访者对于建议的渴望
按照著名人本心理学大佬罗杰斯的看法,大概可以理解为。没有人比来访者本人,更了解的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的了。只是很多时候被评价,被现实规则所限制。咨询师,如果做到尊重、真诚一致、共情,来访者自身就会有他的答案。
来访者对于建议的渴望,很多时候希望从一团乱麻中,从纠结的内心中要到一条出路,一个方向。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渴望咨询师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做出取舍。这一点儿,无疑是把自己的人生交了出去,自己的决策权交了出去。当然,这也意味着,来访者对咨询师过于的信任甚至理想化。很多人,觉得咨询师比自己厉害,咨询师的建议就是正确的建议,然而现实并不是如此。很多咨询师在自己婚姻甚至子女教育上都有自己的困扰,甚至自己也在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哦。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只是调节速率或者被影响概率相对小点儿,但绝不是那种一点儿不会被事物影响神一样的存在。
心理咨询师只是比一般人多些心理知识储备,对人心得了解多一点点。如果你带着目标和方案来,咨询师可以协助你。如果你没有方向和不知怎么选择,更多的还要依靠我们自己来决定,如果一时无法决定,可以讨论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 或许是恐惧,或许是怕失去,或许是欲望都想要了,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往往就又清晰了一步了。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