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大一学生,这几天看了你写的《解读疯狂》和《为何家会伤人》,收获很多,我也是学心理专业的,有时候我觉得心理知识很抽象难懂,不知道怎么学好。我想请教你一些学习方法,谢谢!——
阿东
阿东:
你好!
最近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有专业学心理学的,也有业余爱好心理学的,其中还有一些高三的学生准备报考心理学的。在此,我想借回你这封信一并回答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有多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那些心理学知识,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我见过很多朋友,一开始学心理学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譬如上治疗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学到一些知识后,却主要用在剖析别人上了。
例如,一位女士花了几十万上各种各样的课程,每上一个课程回来,都会剖析丈夫和其他亲人,剖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并要求他们改变对待自己的做法。更常见的是,发现心理学会特别强调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结果一剖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大有问题,于是回来就要求父母改变对自己的方式。
这样做,心理学要么成了逃避自己成长责任的工具了,要么成了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现在和丈夫吵架更厉害了,毕竟那么多知识不是白掌握的。
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将那些理论知识放在自己身上去认识自己。甚至,当发现所谓的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改变。
很多人会问,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立即改变呢?!因为,急着改变很多时候是在逃避认识自己。通常而言,做一些事情是容易的,但深入地认识自己要困难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痛苦。于是,我们更愿意去做什么,而害怕觉察自己。
并且,我的经验一再显示,一旦真正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立即就发生了,那时做什么就不再是问题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变了,周围的关系会自动发生一些改变,而假若你还没有发生改变,却去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那其实是在说,你要为我的改变负责,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对于你,我很想建议,把本科的几年时间都当作认识自己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必急着去改变,而只是去认识,去觉察,看看会发生什么。
尊重你的感觉
从自己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流派众多,该怎么掌握呢?我的建议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喜欢谁就去学谁,不喜欢的话,暂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例如,读本科的时候,我不认同弗洛伊德,觉得他太黑暗了,那时看他的书就没什么感觉。所以,尽管他是No.1的大师,但我照样尊重自己的感觉,没有对他做太多工作。
相反,那时我特别喜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而对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马斯洛没有感觉。但那时国内没有完整的罗杰斯著作的译本,该怎么办?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罗杰斯的几本英文原著来看,这对我有极大的帮助。
但等2005年开始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后,我再看精神分析的东西就很有感觉了,甚至去上海中国和德国合办的精神分析培训班时,还梦见了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史”。
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有些理论被奉为权威,但你就是没感觉,甚至认为是谬误,那没关系,接受你的这种判断。
这样做有多种结果。或许,你最后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又接受这一理论了。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也或许,你最后有了折中。
这些结果都不错。并且,因为这些结果有你的感觉在,你对于一切理论或知识是有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于是你就不只是在学习而已,你还进行了创造。
第二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教科书,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经常是拼凑出来的,不知道是对原著的第几手的翻译或抄袭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误解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据说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后来的译者将精神分析弄得晦涩难懂。不过,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不要被任何成见限制住
第三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
为了考试,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为了真想学心理学,而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这就会有巨大的局限性。现在很多流派,传统心理学可能难以接受,例如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国由来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精神分析一开始产生时,被世人视为荒谬,而精神分析确立了地位后,就视别人为荒谬了。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
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三个字,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仅对我而言,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如哲学和文学,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奥秘好奇,而不是对什么心理学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学三个字限制住。
甚至,即便学心理学,也不必非得选择进入大学读心理学系。我现在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或老板,但被心理学的魅力吸引后,放弃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为一位治疗师。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某些方面更为开阔的心胸和见识,他们在心理学上某方面的造诣会更好,至少在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而学心理学的人难以比拟的。
总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
阿东
阿东:
你好!
最近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有专业学心理学的,也有业余爱好心理学的,其中还有一些高三的学生准备报考心理学的。在此,我想借回你这封信一并回答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有多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那些心理学知识,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我见过很多朋友,一开始学心理学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譬如上治疗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学到一些知识后,却主要用在剖析别人上了。
例如,一位女士花了几十万上各种各样的课程,每上一个课程回来,都会剖析丈夫和其他亲人,剖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并要求他们改变对待自己的做法。更常见的是,发现心理学会特别强调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结果一剖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方式大有问题,于是回来就要求父母改变对自己的方式。
这样做,心理学要么成了逃避自己成长责任的工具了,要么成了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现在和丈夫吵架更厉害了,毕竟那么多知识不是白掌握的。
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将那些理论知识放在自己身上去认识自己。甚至,当发现所谓的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改变。
很多人会问,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立即改变呢?!因为,急着改变很多时候是在逃避认识自己。通常而言,做一些事情是容易的,但深入地认识自己要困难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痛苦。于是,我们更愿意去做什么,而害怕觉察自己。
并且,我的经验一再显示,一旦真正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立即就发生了,那时做什么就不再是问题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变了,周围的关系会自动发生一些改变,而假若你还没有发生改变,却去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那其实是在说,你要为我的改变负责,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对于你,我很想建议,把本科的几年时间都当作认识自己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必急着去改变,而只是去认识,去觉察,看看会发生什么。
尊重你的感觉
从自己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流派众多,该怎么掌握呢?我的建议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喜欢谁就去学谁,不喜欢的话,暂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例如,读本科的时候,我不认同弗洛伊德,觉得他太黑暗了,那时看他的书就没什么感觉。所以,尽管他是No.1的大师,但我照样尊重自己的感觉,没有对他做太多工作。
相反,那时我特别喜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而对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马斯洛没有感觉。但那时国内没有完整的罗杰斯著作的译本,该怎么办?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罗杰斯的几本英文原著来看,这对我有极大的帮助。
但等2005年开始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后,我再看精神分析的东西就很有感觉了,甚至去上海中国和德国合办的精神分析培训班时,还梦见了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史”。
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有些理论被奉为权威,但你就是没感觉,甚至认为是谬误,那没关系,接受你的这种判断。
这样做有多种结果。或许,你最后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又接受这一理论了。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也或许,你最后有了折中。
这些结果都不错。并且,因为这些结果有你的感觉在,你对于一切理论或知识是有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于是你就不只是在学习而已,你还进行了创造。
第二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教科书,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经常是拼凑出来的,不知道是对原著的第几手的翻译或抄袭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误解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据说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后来的译者将精神分析弄得晦涩难懂。不过,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不要被任何成见限制住
第三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
为了考试,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为了真想学心理学,而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这就会有巨大的局限性。现在很多流派,传统心理学可能难以接受,例如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国由来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精神分析一开始产生时,被世人视为荒谬,而精神分析确立了地位后,就视别人为荒谬了。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
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三个字,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仅对我而言,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如哲学和文学,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奥秘好奇,而不是对什么心理学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学三个字限制住。
甚至,即便学心理学,也不必非得选择进入大学读心理学系。我现在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或老板,但被心理学的魅力吸引后,放弃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为一位治疗师。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某些方面更为开阔的心胸和见识,他们在心理学上某方面的造诣会更好,至少在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而学心理学的人难以比拟的。
总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