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仅是哲学流派,还是方法论。艾瑞克森催眠,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和《道德经》是相通的。

 

一、作为催眠师,需要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呢?

 

《道德经》有这么一句话: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觉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不要主观的去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用心的去观察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以及转变时的临界点在哪里。

引申到催眠上,即催眠并不是按照催眠师的主观意识设定或期待的目标来实现,而是需要催眠师仔细观察这个过程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推测出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然后“顺势而为”。

延伸到其他的方面,比如心理学(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自然科学(数学、语言、物理等),这些学科的学习也需要有这样的态度。      《道德经》里面还提到“恃是居宰”这四个字,它们具体是什么含义呢?

恃:有恃无恐。比如因为“我是妈妈”这个优越于孩子的这个角色,而失去了对于孩子的谦卑,按照自己懂得的道理,让孩子去遵循自己的规则。

是:自以为是。主观上面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少了开放性。

居:居高临下。因为自己是领导,或者是心理咨询师,或者自己的境遇比别人好,然后会在言语中出现轻薄的态度,从而会影响相处的关系,包括朋友之间,家庭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

宰:主宰控制。

在催眠当中,如果催眠师处在“是恃居宰”的地位,就是“逆势而为”,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生活当中,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是遵循同样的道理。

 

二、艾瑞克森催眠的基本机制是让被试在意识上放下

 

意识上的设限有时候会有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举个例子,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性神经)控制着身体的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意识控制。假如我们说去观察呼吸,我们就会纠结,是呼吸得慢一点还是快一点,然后去改变呼吸的行为。当我们有意去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就让这些身体自然的行为发生紊乱,干扰了心身健康的可能性。

人的发展是从无意行为到有意行为。小孩为什么调皮,是因为小孩的意志力还无法抑制他的行为。当逐渐长大以后,我们才慢慢身心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而年龄越大的时候,行为就不一定准确了,协调性就不行,知行合一就会出现下降的水平。如果我们意识上仍带着过高的期待,就会感觉到有心无力。“在意识上放下”,指我们要接纳年龄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状态,接纳成为老人的感觉,这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

思虑太多,没办法抑制,怎么才能放下来?当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学会放下,不在这个事情上纠缠这么久,就不用再去消耗大脑的能量。

在意识上放下,可以让潜意识的正常功能得到实现。“在公交车上唱歌”这样的举动,当我们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时候,是比较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喝醉酒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晚上睡觉前喝一点红酒,对于入眠是有帮助的。因为酒精是一种抑制剂,可以抑制意识水平的兴奋度,催眠与这个有相似点。催眠降低了意识的兴奋度,削弱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信念,让人们去做一些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他们意识认为做不到的,当他们重新做到,又意识到了,就不会怀疑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