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第一眼看到这句话心理是不舒服的,因为“对错”很难有个标准,又或者说你以为的“对错”别人未必同意,但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下,在我们过往的早年经历来看,是不是很多事情在它发生前,你就已经听到过这件事该怎样办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只是当时的你非不,非得撞了南墙才相信!

     这是符合青春满足的一切条件可供我们挥霍的,爸妈是不是说过高考很重要,你不相信,等过了十几二十年后发现比起生活的苦,学习那点苦到底算得了什么,也有人说很多学得不好的同学都混成煤老板了呀,少数不算作大概率事件,大概率的学历等级所创造的成就是有阶级差别的;爸妈是不是也跟女孩子从小一直念叨与男孩子相处要注意分寸,要学会矜持,学生时期的女孩子把爸妈的话不当回事儿,感觉为了一份“我爱你”的爱情,能豁出自己的命,结果把自己活成了笑话,当然也有主动并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新时代女性成功的获得了爱情,可生活终将归于平淡,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所有的苦谁吃谁知道;爸妈也常说男人要以事业为重,学生时期的男孩子不以为然,因为球踢得漂亮长得帅气追他的美眉多得很,他的市场评级很高,可过了25岁,仿佛整个社会对男性的标准集体都成了拿个人经济实力来评判,相信男孩成长到男人的过程应该是更艰苦的,因为他们要学会一夜之间长大,接受整个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回想一下,爸妈并未欺骗过我们,说的也都是“为我们好”的话,可为啥当时就是听不进去,非得跟他们对着干呢?因为我们以为他们是古人,比我们时代早二三十年的人,他们还用过粮票,而当QQ与微信出来的时候,爸妈甚至还会抵触接受新事物,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确实不如我们年轻人,所以我们有了不合理信念,以为他们的思想和认知也不如我们新时代年轻人,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心理学针对遗传问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白鼠学走迷宫,熟练掌握后进行交配,第1代小白鼠天生下来不会走迷宫,培养学习后再交配,第2代依然天生下来不会......一直到第20代,你以为第20代天生下来就会走迷宫吗?No no no ,很遗憾它们也不会,但它们具有了走迷宫的素质,那就是速度明显快于前19代,假设人类也同其他生物这样拥有遗传的要素,那么如今的我们,你以为自己的聪明、智慧、活力、感受力......需要感谢祖上19代没愧对过他们的一生,终其一生去努力做到最好,让自己的家风、言传身教的秉性及刻在基因里精华都能流淌到你这个晚辈血液中。

那么,你还会觉得你爸妈所提到的经验不重要吗?

在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近期的经历:《你好,李焕英》大家都看了吧,哭得稀里哗啦的人占绝大多数,然而才看完时我的感受并不好,因为凭借心理咨询师本能的感受力会明显察觉电影里子女对父母的愧疚感和父母看似开放实则各种要求的控制欲,当时也有想说些什么的欲望,正如现今各种亲子教育中所主张的父母应该如何如何照顾孩子的感受,避免怎样怎样的事情发生,但想想贾玲导的第一部电影只为纪念自己已故的母亲,不忍下嘴 ,不忍批判,过了几日,在抖音上看到有打着“心理学专家”的博主大谈我之前想讲的内容,攻击性极强,令我感到不适,没想到当我真的听到“我本想讲的那些话”时,居然辩证的进行了反向思考,并在评论区写下这样的话“父母生了孩子,不是只给他一个想怎样就怎样的生命,父母角色是社会角色,还要帮社会培养出一个像样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你若说父母生了孩子,不能对他有任何期盼或要求,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合理的,就算是农耕时代或是早两百年的“卢梭”时代,都是符合这样一个规律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讲到了,那孩子对父母的愧疚感呢?可以用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来解释,通俗的说,就是你随意行走,跟前面挂了个你够不着的苹果,行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时代才会发展,不然会一直停滞在当前阶段难以突破,再通俗的说,就是你永远也达不到你爸妈对你的期望,因为他们对你的期望永远比你所能做到的更高一些,所以有些孩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父母所提的要求努力,或者努力成为让父母夸赞的人,达不到时便会愧疚,如果那个对你提要求的人已故了,那你以后做出怎样的成绩,面对这样一位已故的亲人都是愧疚,混得不好,愧对父母;混得好了,愧疚没让他们享上福......

 知道真相的你,是否能明白我想说的话呢?

听妈妈的话,父母虽然不见得每件事上都是对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错的可能性还是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