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9岁傅老伯,复旦老毕业生,高智商也抵不过亲情缺失的影响,房子被“嘘寒问暖”的金女士骗去抵押贷款。
傅老伯上世纪50年代就读于复旦大学,当年能够入读名府高校的,也是不简单了。毕业后,傅老伯也娶妻生子,只是这段婚姻并不持久。若干年后,两人离婚,老婆带着儿子移居挪威,就此断了往来。
傅老伯虽然有儿子,但俨然活成了孤老。被骗走房子的他,现在居住在临街铺面房里,屋内生活环境极差,有一股难闻的异味。
傅老伯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1. 首先,他遭遇了老赖。
2009年11月,拿到动迁款的傅老伯购买了一条徐汇区的房子。当初交易时,因原屋主暂未找到适合的落脚处,傅老伯和原屋主签订了“原屋主可以在两年内原价买回房子,过期视为放弃”。
在此期间,傅老伯同意以每月5000元价格将房子租给原屋主。并且房租在售房款中一次性扣除。
但之后两年,原屋主是一对夫妻。老公因癌症去世,老婆坐牢。现在老婆认为房价已涨至上千万,不肯挪房。
虽然傅老伯打官司,也赢了。但由于老婆属于戒毒人员,家庭没有固定收入,又有老人需要赡养,小孩需要抚养。所以原房主依然霸占着这套房。
对此,傅老伯无可奈何。
2. 觊觎傅老伯房子的女骗子:金某出现。
傅老伯的房子问题,被55岁的金某出现。平时对傅老伯嘘寒问暖,让傅老伯感受到了天伦之乐。这是一种傅老伯从未体验到的幸福感。
以前没人关心,现在有个女儿在身边,傅老伯感动不已。
当金某逐渐获取到傅老伯的信任之后,就说服傅老伯抵押自己的房屋,并签订下了只对金某有利的协议。
金某拿到贷款之后,立马翻脸,对傅老伯不闻不问。即使傅老伯一人又走上了诉讼之路,但由于当时签订的协议,对傅老伯不利。最终还是败诉了。
傅老伯又成了孤家寡人,还没了房子。每日拄着拐杖,看着无依无靠的自己,居住在恶劣的环境中,自然会有悲观的想法浮现。
其实傅老伯还有外甥在上海。但外甥跟记者说道:老人,只相信外人。对家里人防得紧。
老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知呢?对亲情的失望。
傅老伯离婚后,儿子跟着前妻移民了。儿子这么多年,也跟自己不来往。这段血缘,让傅老伯感到心寒。
再加上一人独居多年。此次,突然有家里的亲友想要跟自己亲近时,老人难免会产生防范心理。
亲戚该怎么做呢?
坦白讲,如果感受到了老人对自己的防范与警惕。即使亲戚中,有人想要帮衬着照顾老人,也会放弃。觉得自己何必去热脸贴冷板凳呢?
如果是真的冲着老人的房产去的,看到老人如此之防范,也会觉得难度太高而放弃。
自家的事情也忙不过来,你老人家不领情,那就算了。
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关爱,需要社会资源的投入。
类似于傅老伯这样的独居老人,大多在人生的历程中遭受过情感创伤。例如傅老伯,离婚是一次情感创伤;与儿子断了联系,也是一种被儿子抛弃的情感创伤。
加上对亲戚的防范与多年的独居,老人多有性格偏执,易焦虑或对社交人群产生回避等情况出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老人势必会成为弱势群体。
在生活上,独居老人会渴望有个人能够依靠。例如采购日常生活品,搬运物件等,在年轻时完全不成问题的事情,现在都会成为压在老人心头的大石。
在遇到棘手的事件时,也会希望有个跟进时代变迁的年轻人,可以帮着出谋划策。例如打官司找律师,进医院可以跟医生确认治疗方案的。
独居老人的身边,是很缺乏这样能帮助他的人。如果社会资源能够投入,社工能够根据片区,点对点地为老人提供这样的帮助,同时对老人进行反诈骗的宣传,相信能够降低孤老被骗走房子的概率。
社工在开展工作时,较多遇到的难点是:他们总是无法获取到老人的信任。虽然他们也愿意上门关爱老人,但有的孤老对他们甚至持有敌意。
可我们在新闻事件中,看到骗子对老人特别有一套。那是因为骗子有更大的趋利作用,并且骗子会更懂老年人的心理。
所以,对于想要做好老人年关爱的社工或是家人们来说,去了解一些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傅老伯,现在的结果并不是两、三年内形成的。而是跟傅老伯一生的经历,所遭遇的情感创伤,和他的人际互动状况都息息相关。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你就很难贴近老人的心理,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自然就难以获取到老人的信任。
了解一个人在家心理发展发展的规律,包括心理发展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
有了这些基本理论,不论你是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或是像社工这样的专业工作者,都能更加理解相处对象的行为表现。
就像有时候老人和的拒绝,其实是一种“求救”的讯号。如果你没有心理学的头脑,你就真的会错失一个最佳帮助老人的时机。
用专业去帮助更多人,你也可以做到!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