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总监,收入足以让人羡慕。但他家的孩子的问题,却让他苍老了许多。

在职场,他意气风发,带领着充满狼性的销售团队。

但私下里,为孩子忧愁得不行。

他孩子抑郁了,每次去上海挂特需门诊,就要花费一整天。孩子回家就呆在自己房里,也不跟父母说话,上学也不肯去。

我跟朋友,也是几十年的交情了,也想帮帮他。对于他孩子抑郁,不愿跟父母说话的情况,推荐什么小说给孩子比较好呢?


1. 不建议推介小说给抑郁症的孩子。

首先,你要问问自己,想要给朋友孩子推荐小说,是想要起到什么作用?

是想要帮助朋友自我疗愈,走出抑郁,还是其他?

如果是自我疗愈,那么是不太建议推荐小说的。因为小说环节是存在虚构和夸张,所以哪怕小说主人公能让人感到很励志,阅读者也有概率会认为这样的情节只存在于小说中,脱离了虚幻的世界架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这样有可能会加重抑郁情绪。

所以如果要推荐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偏自传类的书籍。例如《高兴死了》。

这本书的作者:珍妮,本人就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从小她就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多种障碍症抗争。

这种有过相同经历的纪实故事,更能打动抑郁症患者。

因为在抑郁症患者看来,作者跟自己有过同样的病症,作者能够理解自己,并且作者的一些经历能够引起抑郁症患者的共鸣。


2. 给孩子推介书籍,更要给孩子爸爸推介书籍

青少年有抑郁的情况,现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作为父母,很少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家孩子突然就抑郁了。

自己奋斗多年,积攒下的财富,都投入给孩子。为孩子争取到好学校,孩子要买PAD,电脑,也都一一答应了。

平时出去买衣服,吃顿饭,都是上千的。这种日子,以前自己都不敢想。现在都为孩子做好了,孩子有什么还不满足的呢?

这其实就是问题所在。现在的青少年物质条件比以前要富足,但他们往往更重视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满足。


父母的观念,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抑郁的事情,根本就没法跟父母说个明白。

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是假借抑郁去逃学,跟父母作对。

成都49中16岁男孩小林,从学校实验楼5楼平台跃下,结束生命。此前半小时,他躲在地下室的水泵房中反复割腕。

孩子那么痛苦,小林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小林父亲说:“我上周末去接孩子,孩子还主动跟我说考试没考好,我还安慰了他。”

小林母亲对儿子的印象是:“孩子成绩好,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回来也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自信,也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父母去学校了解,也确认了孩子在学校没有遭受校园霸凌,跟老师、同学也都没有矛盾,没有受到过体罚或辱骂。

父母对孩子的逝去,难以释怀,直到父亲登上了儿子的QQ才发现孩子从去年6月开始,就出现了自我贬低、否定自我的表达。

也是通过青少年的QQ群,小林父亲发现,一些在父母眼中无关轻重,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则是青少年很在意的“点”。


但父母表现出的态度,让孩子认为父母不懂自己,无法沟通,于是在网络上加入了这些聊天群。

若孩子加入的是积极向上、相互鼓励的正能量群,孩子或许在这个网络团体的帮助下,能够度过心理危机期。

但如果孩子不巧加入的是很“丧”的群,整天发布的都是自伤自杀的相关讯息和负能量的语言,孩子很快就会陷入情绪的泥沼。


因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性就是容易模仿,被他人带动情绪。


孩子每周回家面对父母,会装出活泼、乐观的样子,这种外在表现与他内部情绪是相反的。如果父母没有识别出来,会让孩子感到更失望。

小林的父亲,在“卧底”各种青少年群之后,也对孩子的离去,有了理解。他说道:“大人们总觉得,有吃有穿有书读就是最大的幸福,可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自尊、隐私、学业、社交,无处不在的压力,都让他们柔弱的肩膀不堪重负。

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有足够的敏感度。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抑郁的表现,父母更要能够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反应。


这样可以避免父母在心理层面上,把孩子推得更远。

可以推荐给抑郁孩子父母的书籍,有《依恋与家庭治疗》

针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学解读:

  1. 消沉厌学
  2. 狂妄自大
  3. 情感幼稚
  4. 缺乏自信
  5. 期望过高
  6. 自卑羞怯
  7. 固执多疑
  8. 更多......

这本书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发展与亲子冲突解决的方法,了解自家孩子的依恋模式,就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互动,满足孩子所需要的情感支持。

如果已经为孩子预约了心理咨询,父母阅读这本书,就能知道如何配合心理咨询,携手帮助孩子更快地走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