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究会活你最讨厌人的样子?,这个问题其实在某些影视小说、文学作品中早就有所体现,所以也有那句比较经典的句子,你最终还是活成你最讨厌人的样子,这是宿命还是规律呢?我想,自体心理学会给你一些解释与答案。
我们早年的出生也不能完全算是一张白纸,我们是带者原始自恋感出生的(原始自恋感:与生俱来,它是生命的基本动力,是你活着的核心动力之一),自体心理学也称它为夸大自体,所以可以解释:人生而自恋,如果不自恋,很难活下去,早期身体面对外部环境与细菌需要强大的自我胜任感,可以带来原始的身体机能保护,让自己可以生存在这个有病菌与不确定的外部世界。
而这样的原始感很快就会因为现实而受到挫败,例如自己饿了,抚养者(妈妈或他人)可能在做家务,没有及时喂奶,自己不舒服,无法表达,抚养者也没有注意到,自己有情绪呢,这样的情况极大的挫败了婴儿的原始自我,原发性自恋,而如果客体(妈妈或者其他养育者)能很好的照料与及时的回应与照顾,孩子在被很好的照料后,会内化一个好的照顾者在自体里,这个内化的客体就是一个支持型的客体,如果照料者没有及时回应或者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常常错误回应,这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体感,也会内化一个坏的照顾者在自体里,这个内化的客体就是一个迫害型的客体(会缺失安全感,总会感觉到他人的敌意)。
这些内化的客体,自体心理学称为“自体客体”,自体指的自己自我的一切,客体所指是其他人或者事的一切,而自体客体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住在自己内心里的别人,心理学解释是:被自己体验成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提供某些功能。
孩子最开始内化的自体客体通常是最直接的养育者(父母或爷爷奶奶等养育者),对方的行为说话方式都会被孩子模仿学习,长时间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化的自体客体是抚养者对待自己的态度与情绪。而这个时候,孩子的一切都是照料着代为执行的,而执行时间过久后,就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与人格。而这里也会内化一些父母等他人负面不好的人格与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最讨厌的样子,例如:父母有人脾气火爆,孩子就容易用火爆脾气来处理问题(因为他内化了一个脾气火爆的自体客体在自己心理结构中),如果父母容易抱怨,孩子也容易内化这样抱怨的自体客体进来,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与我们本来的,原发自体形成冲突,而内化一些不好的自体客体常常靠不住,越靠越受挫,干脆就放弃与失望了。
这样适当的失望,不足以摧毁自体,而自体也没有再次退回到夸大的原始自我(全能自恋)这样恰当好处的挫折(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触发了自我觉醒,我们可以开始修正自己对自体客体的思考,放弃理想他人与自己,把心理能量的发生集中在自我发展上,觉醒与觉知上,也同时开始思考自己的心理结构,那些是别人的(自体客体),那些是自己的(自体),开始理解以及共情自己的情绪、感受,开始愿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个时候,自体的发展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就放弃了父母或者他人的自体客体的影响,就逃脱了自己终将活成最讨厌的人样子的命运。
很多容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会极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慢慢的慢慢的,本来可以成长起来的自我就再也没有成长的肥料了,而这些肥料都用来去滋养那些你内化的他人(自体客体),而时间越久,你越来越没有自我,也同时会越来越像他们,那些自我第一时间的感觉感受,才是来源于你的真实自体的,他们极其重要,需要被尊重。
自体的发展很好的让我们认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自己所处的问题,也开始觉醒思考自己身上的自体客体,放弃、修正、转变坏的自体客体,留住那些好的自体客体,也内化一些好的自体客体,让这样的自体客体来爱着自体,这样我们就会拥有自己爱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爱别人的能力,我们会越来越清晰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 自体心理学学习后原创文字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